缅怀我的祖父——辛亥革命勋臣高祖宪先生(2)
辛亥革命网 2012-10-23 00:00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高振祥 查看:
祖父高祖宪先生还集资从日本购回全套纺织机器,在米脂创办纺织厂。后因原料运输等困难,工厂停办。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机器在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从日本回国后,祖父投身于中国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光绪三十四年(1908)祖父根据同盟会陕西分会安排,在耀县、北同官与米(脂)、延(安)相近之处的庙湾创办陕西第一畜牧场,并任主任(即场长),兼办党会,邹子良等协办。畜牧场以养羊为名,广招贫民,普行社会民间宣传,实则为革命党人训练武装及往来联络的秘密据点。陕西同盟会的骨干人物 ,经常在此开会,决策革命大计。井勿幕等人曾在此试制炸弹,训练马队。辛亥革命时,陕西民军的炸弹队使用的炸弹,有些就是这里试制的。
宣统元年九月初一(1909.10.14), 陕西咨议局成立,同盟会会员郭希仁(时斎)、李良才(桐轩)当选为副议长,祖父高祖宪(又尼)及井嵩生、柏惠民(筱余)等同盟会会员被选举为咨议局议员,于是咨议局里有了同盟会的秘密组织,他们利用在咨议局议员的公开身份积极从事反清斗争,策反清军将校,为武装夺取政权组织力量。
宣统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清晨,陕西同盟会和新军、会党首领三十余人,在西安城西林家坟秘密集会,共商起义事项,公举张凤翔(翔初)为首领,钱鼎为副首领。西安反清起义爆发,一举而成,省城西安光复。27日陕西秦陇复汉军军政府正式成立,起义部队定名为秦陇复汉军。祖父高祖宪(又尼)为军政府总务府秘书厅负责人之一,后任都督府秘书长。时清政府调集大军,进攻陕西,潼关失守,清军逼近,形势危急,祖父高祖宪先生督促大都统张凤翙急调西路军驰援潼关。此时有人主张秦陇复汉军放弃西安,退守商洛龙驹寨,与湖北民军联络,再图恢复。大都统张凤翙等人此时信心不足,担心西安不保。祖父高祖宪先生(又尼)和彭仲翙、王锡侯等人力主坚守西安,认为若丢失省城,则大势不可挽回。祖父说:我军与清军作战士气旺盛,惟财力缺乏。“充实银行,通货币”,暂借各当铺的金银以充军饷急用,定会守住省城。“如此而犹守之不固,吾弗信也!”。祖父高祖宪先生等人的意见终被军政府采纳,“其运筹帷幄之功,一时推为第一”,为取得陕西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陕西都督府的一些当权者投靠袁世凯,打击、排挤以井勿幕(文渊)为首的进步力量。祖父对此举不以为然,主张有功于辛亥革命的同志应戮力同心,为民国共创始基,不计个人得失,以保民国。祖父在进步力量遭受打击之时,毅然坚持主张成立善后委员会,清理辛亥起义以来陕西军政府的收支账目,以廉洁政府,取信于民。祖父的建议遭到贪官污吏的极力反对,他们密谋行刺,所幸被大都督张凤翙及时阻止。祖父的建议最终得到批准实施,翌年中央政府来陕进行财政检查,对陕西的财政账目表示满意。在陕西都督府的几年中,祖父担任过都督府秘书长、榆林道观察使、关中道观察使、关中道尹等职。
民国三年夏(1914。7),袁世凯免去张凤翙(翔初)陕西都督之职,派其亲信陆建章督陕,进一步打击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陆以残酷镇压革命志士闻名于世,有“陆屠户”之称。陆到陕后,一些昔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当权者为了个人禄位,对陆阿谀逢迎,祖父深为不满,愤而辞职,加之官场腐败,尔虞我诈,祖父对此深恶痛绝,从此远离官场。
民国四年二月(1915)祖父高祖宪先生举家移居北京,住四川营棉花二条。此时说客盈门,一些陕籍政客拉拢祖父支持袁氏复辟帝制,许以高官,均被祖父拒之门外。祖父高祖宪先生虽无力阻止袁氏复辟,亦不与其同流合污,宁可鬻字行医,.维持生计,决不趋炎附势。祖父收入微薄,仍然支持陕籍反袁志士,在北京棉花二条寓所为他们提供食宿。于右任先生敬佩祖父的德行人品,亲书对联一副,托惠有光先生赴北京相赠,联云:“救国尊今圣,读书为庶民”。希望祖父返陕,共同举兵反袁。此时祖父已无意重返政坛,亦不甘心袁氏复辟帝制,遂以棉花二条寓所为惠有光先生在北京联络党人,提供食宿,建立联络点。后因家中来访人日渐增多多,不便保密,惠有光移居四川营棉花四条陕西会馆。祖父经常与惠有光在邻近的菜市口大街小有天酒馆,商谈大事,出谋划策。有时祖父会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的杜斌丞、马师儒前往看望惠有光先生或传递消息,为铲除袁氏,重建民国尽微薄之力。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祖父高祖宪(又尼)颁发二枚三等嘉禾勋章,以表彰祖父为国家所做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祖父主张全国一心、抵抗外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我的父亲高元白先生携部分家人随北师大附中西迁陕西城固县,祖父和堂姐振玉留在北平家中照顾有病的伯母贺淑兰女士,此时我的伯父高建白在西北军高桂滋部任旅长,率部在察北南口一带与日军激战。北平沦陷后,日寇侦知伯父高建白在前线与其激战而迁怒祖父,对祖父多次威胁,祖父坚贞不屈,不做亡国奴。1937年9月2日伯母贺淑兰女士不幸病逝,安葬好伯母后,祖父和堂姐振玉即绕道天津乘轮船至连云港,又乘火车经陇海线到达西安,与家人团聚,后来全家移居城固县。祖父到陕后聘为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1943年2月4日祖父病逝于城固江湾村,享年73岁。祖父高祖宪先生病逝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坟前的墓志铭由林砺儒先生撰文、黎锦熙先生书丹(祖父墓志铭拓片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1943年6月6日国民政府在陕西省城固县藏经寺为祖父高祖宪先生举行公祭大会,以缅怀祖父对国家的贡献。国民政府委派陕西省临时议会议长宋联奎先生,陕西省民政厅厅长彭君颐先生主持公祭大会,并代表委员长蒋中正先生及省府敬献了挽联、挽幛。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亲自撰文致祭,表达了对老战友的哀思。宋联奎、彭君颐、黎锦熙、林砺儒、袁子仁先生、魏专员等地方的官员、在城固的文化名人、亲朋好友敬献了挽联、挽幛以表达思念之情。
今天缅怀祖父高祖宪(又尼)先生,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因为祖父这一辈辛亥革命的践行者完成了摧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六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更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国历史上的民主共和政治,实现了中国由王朝体制向民族国家体制的重大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在我的心目中祖父这一辈辛亥革命的践行者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所追随的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以及中山先生晚年提出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经过百年世界风云变幻映照,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意义依然深远,发人深省。
(作者高振祥系民革省直陕西师范大学委员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