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伯父牟中珩
辛亥革命网 2015-01-15 11:14 来源:团结报 作者:牟云青 查看:
牟中珩,字荆璞,山东省黄县(今称龙口市)大牟家村人,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五十一军军长,国民党山东省主席。
牟中珩的父亲牟克全,字双亭。早年追随黄县留日学生参加同盟会,在黄县举义失败后,曾被清兵追捕。他创办了当时龙口市第一所新学学校——育英学堂,并任教师。牟中珩将军少年时期,正是就读于育英学堂。牟克全遵循孔子的“躬行”的告诫,以“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为座右铭。他把自家的堂号定名为“俭师堂”,严格教育子女,不准吸食鸦片,不准打牌娱乐;他反对迷信鬼神,反对女子裹脚,主张教育救国。就是他把牟中珩将军送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求学。牟中珩在192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科毕业后,从担任上尉掌旗官起,到1944年任第十战区副司令官,他始终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为官廉洁,治军严格,作战英勇,战功显赫。
英勇抗日名声扬
在1936年12月11日下午,时任114师师长的牟中珩将军,接到于学忠将军自西安发出的、并指定要由他亲译的加急电报。电报内容是:为了兵谏,决定囚禁蒋介石,立刻发动“兰州事变”!牟中珩接电后,立即挥师沿黄河北上,飞夺兰州机场,扣留全部飞机,对朱绍良在兰州所辖兵力全部缴械,“兰州事变”有力保证了张学良将军第二天凌晨成功发动“西安事变”,牟中珩将军为此作出了特殊贡献。
1937年2月初,牟中珩将军率114师在著名的淮河阻击战中,血战临淮关,阻击日军北渡淮河,八战八捷,蜚声中外。又在稍后来的台儿庄会战中,遵照李宗仁的“阻南打北”战略,连续作占六十昼夜。武汉会战,牟中珩将军转战在六安城下,奔袭于大别山麓,令日寇闻风丧胆。
1938年11月牟中珩将军出任51军军长,1939年2月向蒋介石主动请缨,在苏鲁战区司令官于学忠将军的统领下,建立沂蒙山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他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 1944年12月任第十战区副司令官,负责对徐州投降日军的接收。
牟中珩将军入主鲁南,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六年,曾经把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军队和政工干部发展到十七万人之多。他不畏战局险恶多变,常常与八路军张经武将军所部并肩作战,大量歼灭和牵制日伪军。
牟中珩将军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送全家到四川后方,临行前对胞弟牟中瑾说:“抗日我当奋勇杀敌,为国捐躯,誓死不顾。自古忠教难两全,全家老小交给您,望您代我尽孝!”
在淮河阻击战中,牟中珩将军率114师,在淮河北岸的临淮关阻击从南岸强渡的日军。1938年2月,他在15个昼夜中,身先士卒,火线指挥。临淮关是淮河北岸防线上的防守重点,淮河在此向南绕成了半圆的“凸”形河道后向东流去,使南岸敌军可以同时从三面半包围进攻,地形对114师极为不利。日军从2月5日起共计增兵达2.5万人,仅在7日一天之中就发射炮弹、燃烧弹、毒气弹共七、八百发,出动大量飞机和坦克猛烈轰炸,用以掩护步兵渡河。牟中珩采用半渡阻击战术,使得敌军多次强渡均在河中被击毙大部,而始终未能渡过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