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怀念辛亥革命先驱祖父李烈钧(2)

辛亥革命网 2016-07-18 13:38 来源:张汇滔研究 作者:李季仁 查看:

祖父李烈钧,原名烈剂,于1904年冬抵日本,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李烈钧加入同盟会,自此矢志于民主革命运动,艰苦奋斗,百折不回。

  督赣之际极具政声

  1911年10月31日,南昌光复,短短几个月,先后由吴介璋、彭程万、马毓宝出任江西都督,形势复杂。马毓宝因放纵民团,滥用库款,为江西人民所不满。士绅电请南京临时政府委任李烈钧为江西都督,并派代表俞应麓到南京请愿。孙中山允其请,任李烈钧为江西都督。

  1912年2月下旬,李烈钧就任江西都督后,积极整顿军事、政治和经济,江西气象一新。主要有:一,改组军政府,罗致革命人才。废部设司,简化机构。组织及人选多取决于党部会议,从不独断。任命同盟会员为各司、厅、处主官,江西政权遂完全由同盟会人所掌握。设立礼贤馆,吸收外来人才。为政不分省界,不分亲私,凡有真才实学者,必予留用。外省人士闻江西政局似有可为,次第来赣,络绎不绝。二、大力整编军队,减轻人民负担。江西在前清时仅养兵一混成协,光复后骤增至两师,既无战斗能力,纪律又不好。李烈钧克服困难,整编为二师一旅的新赣军,第一师师长欧阳武,第二师师长刘世钧,混成旅旅长方声涛,兵员减半。经过训练,新赣军成为李烈钧的一支可靠的劲旅。三、肃清匪患,安定社会。江西洪江会在光复时曾有功于革命,自恃其功,肆意猖狂,无所不为。李烈钧认识到治赣必先清匪,先将要匪彭木香在铅山河口镇缉拿归案,解省讯明得实后处决。匪首龙正文、陈细鬼在湖北被擒,解回南昌正法。同时,对其余匪徒采取“胁从罔治”政策,促其投案自首,改邪归正,在很短期间,赣省心腹大患解决,人心称快,全省秩序得以安定。四、整理财政,减轻赋税。当时省库空虚,财政支绌。李烈钧接受留学日本和英国的经济学家徐秀钧的建议,开办江西国民银行,发行地方钞票,截收盐税,同时注意节流,摆脱了财政困境。6月,颁布新的征收税赋规定,通令全省1910年以前的所有应缴税赋概行豁免。仿王安石“青苗法”,在各地举办贫民借款所,解除民困。五、发展交通,兴修水利。积极推进南浔铁路的兴建,同时提议修南萍铁路。拨款40万,仅数月便修竣南昌、新建所有圩堤,解除南、新两县水患,百姓称颂。六、培养人才,资送留学。李烈钧深以造就人才,储为国用为要务。积极筹措经费,经标示招考,选送赴欧美和日本的留学生,培养出陈寅恪、胡先骕等知名学者。七、欢迎孙中山巡视江西。1912年10月25日,孙中山抵达江西,得到李烈钧隆重接待,树立了江西人民对革命的信念,显示了江西革命的力量。

  袁氏窃国立举义兵

  1913年3月,在国会召开之前,袁世凯派人暗杀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宋教仁,接着又向五国银行签定了二亿五千万元的善后借款,准备扑灭革命势力。5月5日,李烈钧与湖南都督谭延闿、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大借款,并公开指出袁世凯为剌杀宋教仁的罪犯。袁世凯恼羞成怒,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政府都督职务。江西省议会请李烈钧起义,李烈钧不同意,他说:“中央免除吾职,吾即起义,是反也,非义举也,袁世凯违法,重袭帝制,以民意伐之,吾赴听命。”6月中旬,由九江赴上海,临行,嘱省议员杨赓笙速回其故乡湖口县作发难准备。李烈钧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等筹商反袁事宜。在孙中山主持的讨袁会议上,当孙中山征询哪省首先发难时,大家鸦雀无声,有人说“今日之事非协和先生不可”,李烈钧毅然回答到:“当仁不让”,遂被公推为讨袁军总司令。

  7月7日,李烈钧由上海回至湖口,省议会一致推举李烈钧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江西都督,宣布江西独立。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军司令部,李烈钧就任讨袁军总司令兼正面军司令,江西混成旅旅长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江西第一旅旅长林虎为左翼军司令。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痛斥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意图破坏共和,为全国之公敌。”江西通电后,黄兴便在南京强迫程德全于15日响应。接着,湘、鄂、皖、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

  7月20日,袁世凯下达讨伐令,以冯国璋、张勋两部进攻南京,派段芝贵为江西宣抚使,率李纯、马继增等部进攻江西,并令郑汝成、汤芗铭率领海军协助。讨袁之战,于是即在湖口、九江、芜湖、南京及长江下游一带发动起来。北洋第六师李纯率军企图进入江西,在瑞昌、德安间与讨袁军展开激战。李烈钧令林虎等据险阻击,初战告捷。但因兵力悬殊,湘、粤援军未至,九江、姑塘、湖口等地相继被袁军攻陷。李烈钧退守南昌,不忍南昌城内百姓因战祸受损失,特地将战场移于郊外樵舍、王家渡等处,不凭城固守。此时,安徽、湖南等省相继取消独立,南京起义军在徐州战败,黄兴离开南京,程德全宣告江苏取消独立。8月15日,讨袁军樵舍失守,继而转移至丰城,8月底,驻守临江,与袁军激战数日,毙敌数百。后因袁军大集,败局已成。李烈钧乃退离江西,由湖南都督谭延闿安排,远赴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等会合,“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护国讨逆汗马功勋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卖国的“二十一条”。8月,杨度等发起筹安会,策动各省拥袁称帝。孙中山函电督促寓居新加坡的李烈钧回国,组织反袁斗争。李烈钧决心入滇反袁,10月,先派人送“西南保障”“国家柱石”之刺绣给云南都督唐继尧,后又派方声涛入滇联系革命志士。12月,直接闯关入滇,抵老开受阻。李烈钧致电唐继尧:“此来为国为兄,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翌晨得唐复电,唐继尧派其弟继虞亲迎李烈钧至昆明。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李烈钧命钟动起草《讨袁檄文》秘密送往香港,由李根源交各报登载,各界都知李烈钧已发动讨袁。随后,蔡锷抵达昆明。25日,决定成立云南军政府,26日,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李烈钧提议起义军定名“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司令官,出兵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司令官,进军两广;唐继尧任第三军司令官,镇守云南。李烈钧以何国钧为参谋长,钟动为秘书长,方声涛、张开儒为第一、二梯团长,朱培德任旅长,曹浩森、熊式辉、张治中分任团、营长。经蒙自向两广进发,主攻袁世凯死党广东都督龙济光。1916年3月11日,在广西百色击败龙军,活捉龙济光之弟觐光。3月15日,广西独立。下旬,李烈钧率第二军抵达南宁,会晤广西都督陆荣廷后向广东进发。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4月6日,龙济光宣布广东独立,以图自固,当李烈钧率军到粤境时,图谋进攻第二军。李烈钧由龙母庙出师,集中清远,命师长张开儒攻韶关帽子峰,韶关镇守使朱福全闻炮逃走。“李烈钧三炮定韶关”名动一时。其后,连克源潭、江村,令左翼盛荣超攻白云山,右翼朱培德攻石井兵工厂,龙济光部不支,急电袁世凯乞援,袁世凯派王芝祥南下议和。最后,龙济光败走琼崖,粤省遂定,其时陆荣廷也率师来粤,主持粤政。这时,袁世凯因各省独立,各路护国军风起云涌,知大势已去,忧惧成疾,6月6日暴卒。

  总理护法赞诩辛勤

  1917年5月,国务总理段祺瑞利用督军团压迫国会接受对德宣战案。段被继任总统黎元洪罢职后,唆使北洋督军叛变独立,以武力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7月1日,张勋、康有为拥清室复辟。12日,段祺瑞以讨复辟功,重任国务总理,背弃约法,解散国会,黎元洪被迫去职。孙中山致电参众两院议员,号召议员南下护法。海军总长程璧光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联名通电,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惩办祸首三项主张,率第一舰队共十艘军舰南下广州。8月25日非常国会开幕,31日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任命李烈钧为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护法运动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段祺瑞以北洋武力镇压西南护法,挑起第二次南北战争。粤、桂、滇、黔四省联成一片,成为护法运动中心。湖南、湖北等省相继起事。护法运动遍及十几省。在孙中山的部署下,李烈钧组织援闽靖国军,与陈炯明军共同征讨北洋军闽督李厚基,李不断向段祺瑞求教,段祺瑞派的援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行抵江苏浦口,停兵不进,通电主和。1918年春,龙济光死灰复燃,由琼崖进犯粤西南,威胁广州。军政府急调李烈钧移师伐龙。李烈钧将滇、桂、粤军分组成四个军,由李根源、林虎、魏邦平、刘志陆分任司令,3月30日,攻占阳江,次下电白,龙军败退琼崖,龙济光逃避香港。4月,军政府命李烈钧援赣,后因军政府改组,西南军政要员排挤孙中山,孙中山出走上海,因之,李烈钧命援赣之战停顿,各军固守阵地,以待时变。

  1920年8月驻闽粤军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粤军占领广州后,孙中山于11月底回到广州,宣布重建军政府,继续执行护法职务。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李烈钧仍任参谋总长。孙中山要求北伐前扫平桂系,6月李烈钧指挥滇、黔、赣三军直捣桂林,击败陆荣廷、沈鸿英,12月迎孙中山到桂林,设北伐大本营。1922年1月,李烈钧兼任北伐第一军总司令,率部攻打湖南。后因陈炯明作乱,暂回广州。5月,孙中山任命李烈钧为北伐总司令,许崇智为三路总指挥。6月初,兵锋横扫赣南,直指吉安。6月16日,陈炯明兵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避走永丰舰。19日,孙中山密令李烈钧回师平叛。1923年1 月陈炯明败退东江,宣布下野。彼时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代表会晤,命李烈钧与胡汉民负责大元帅府工作。李烈钧赴汕头收编陈炯明旧部,3月,孙中山任命李烈钧为闽粤边防督办。10月,续任大本营参谋总长。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开学典礼上,李烈钧以军事负责人身份发表建军宗旨演说。10月,奉命赴日争取日本各界支持北伐事业。11月,北京政府黄郛内阁任命李烈钧为参谋总长,未就任。1925年2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重,李烈钧急赴北京。3月12日9时,孙中山溘然长逝,李烈钧参与主持丧事,并亲拟挽联:“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1928年北伐完成后,李烈钧长期养病。抗战期间,亲送五子上战场以抗外辱,赠诗曰:“我送儿辈出乡关,杀尽倭寇方回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1946年2月,祖父李烈钧在病危中立下遗嘱:“兹者强敌虽摧,危机犹伏,全国同胞,务祈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紧握千载一时机会,迅速完成现代国家之建设,共维世界永久之和平。”2月20日,祖父病逝于重庆,遵嘱归葬原籍江西武宁箬溪读书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