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佺之孙刘经熙:祖父的菁英报国情(四)
辛亥革命网 2010-06-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经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祖父于1909年(宣统元年)学成归国,抵达北京后与同届归国的东西洋留学生参加清廷考试,又取得武举人功名,同届应试的还有蒋作宾、阎锡山
四 毕生追求进步 精神惠及后人
祖父于1909年(宣统元年)学成归国,抵达北京后与同届归国的东西洋留学生参加清廷考试,又取得武举人功名,同届应试的还有蒋作宾、阎锡山、沈鸿烈、马鸿逵等。试后得以觐见清末代小皇帝溥仪,祖父被委任为清廷陆军部军务司台垒科科长,并诰封四品武显将军,同时还兼任刚成立不久的京师大学堂的德语教授。
祖父自回国起,即与同乡、原湖北武备学堂学长、辛亥革命元勋孙武和吴禄贞等相互联络,按同盟会的宗旨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在陆军部任职期间,祖父多次赴苏、浙、闽、粤一带,视察沿海新建的炮台工事。一九一一年即辛亥年秋,祖父在由福州到上海的出差途中,在乘坐的外商海轮上得悉武昌起义的消息,无比振奋,毅然将清朝的军服帽靴尽投海中,抵达上海后,便立即转乘江轮直赴武昌,脱离清廷投身起义军行列!此时正值“阳夏保卫战”,清廷调集陆、海军的主力,直扑武汉三镇,企图将新生的革命政权绞杀在摇篮之中。祖父抵汉后,便径直投奔武昌军政府,晤见都督黎元洪。
“阳夏保卫战”进行得空前惨烈,汉口、汉阳数度易手,武昌岌岌可危。新组建的军政府为扭转危局,组织兵力由青山至徐家棚一线强渡长江,欲切断谌家矶至刘家庙的铁路线,迫使清军首尾不能兼顾,遂委任窦秉钧先生为革命军第三协协统,祖父为协参谋长,进驻青山至徐家棚之间的“两望”(又名“鸡窝”)一带阵地,组织炮兵炮击对岸的清军,以掩护部队强渡。整个战役共进行四十一天,革命军浴血奋战,以伤亡三千余人的代价,抵御清廷的北洋精锐之师,捍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为以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南北议和、最终推翻满清帝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祖父也因此而为自己的革命历程,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昌军政府转危为安,祖父被军政府任命为军务部军事局局长(部长为孙武先生)。黎元洪就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后,祖父随黎去北京,任总统府侍从武官,(侍从武官长竟为前清驻德钦使荫昌!)并是兼任陆军大学教授。
祖父作为职业军人,早年笃信“军事救国”,用很大的精力研究并引进各国较先进的军事理论和信息。一九一六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受北洋政府参谋本部选派,祖父一行六人赴欧各国“观战”——考察战事,同行的有以后担任南京政府民国海军司令的陈绍宽上将。一九一七年,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已在欧洲的祖父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驻法国公使馆军事参赞。在欧考察和驻节期间,祖父遍历协约国东、西两线战场,曾会同以唐在礼中将为首的中国军事考察团,深入协约国转败为胜的法国凡尔登要塞,听取要塞司令关于战况的详尽报告。其间还收集到大量的军事书籍、战报、文件及照片资料,上报中国政府。从任职北洋政府到南京政府,直到抗战期间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祖父曾翻译德、法文军事书籍百余种,为陆军大学等军校编撰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有《联合兵种之指挥与战斗》、《机动(TF)部队指挥》等,为我国早期的军事理论教育,作了开创性的工作。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十月,“国民革命军”军委会办理第一批军官退役,重庆各大报刊登退役将军名录,冯玉祥、鹿钟麟将军位列榜首,祖父的名字也在其中。
祖父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虽历经五十年的军旅生涯,但较多时间所从事的是军事教育工作。祖父一生酷爱学习,崇尚教育事业,加之学贯中西,是名副其实的“儒将”。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祖父将思绪付之笔端,留下意境深邃的诗句。当“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接踵爆发,丧权辱国的“松沪协定”、“塘沽协定”相继签订后,忧国之士无不义愤填膺,祖父以满腔激情写下:
“岂畏八公草木兵,惯闻鹤泣更风声。三山未必终难及,一战犹堪与背城。出乎人群孰可忍,置之死地而后生。沉舟破釜休回顾,莫便仓皇城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