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革命先驱李烈钧之子李赣骝先生(2)
辛亥革命网 2010-10-18 00:00 来源:长江周刊 作者:杨振雩 程卫国 查看:
李赣骝说,父辈们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凛然正气的爱国之举和心系祖国统一、 民族振兴的赤子心愿,令后人景仰,激励自己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加快民族复兴伟业尽心尽力。
"我去!"“我去!”“我去!”
上海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大会,李赣骝当时在读的中学要派一名代表参加大会并发言,“谁也不敢去”正在校长犯愁之际李赣骝举起手大声说:“我去!”
这次会议持续了一周,就像经受洗礼一样,回来后他第一个参加了青年团。成为学校里第一个团支部书记、第一个团委书记。还是高二年级学生的李赣骝就经常被要求出席学校领导会议并发言。
1950年,抗美援朝,李赣骝踊跃报名参军,其母义无反顾地支持了他。他选择的兵种依次是炮兵、坦克兵、海军,因为这些是父亲和哥哥所在的兵种。
可是,经体检,他的视力是100度近视。于是,梦寐以求从戎之志就此成为泡影。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新设的俄文医学系学习,“我对医学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服从分配,慢慢学习就有了兴趣"”他说。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工作。
1955年,“康巴叛乱”, 中央组织工作团到川甘康青4省边境的藏区做工作。当时李赣骝所在的单位要派一名医务人员随团,叛乱的严峻形势让第一个被选中的人退缩了,李赣骝再次发出“我去!”的心声。
和土匪交火差点送了命
医疗队随中央工作组来到寒冷的康藏高原上的阿坝、甘孜、果洛等地,为缺医少药多病的藏胞就诊除病。这里空气稀薄,常年活动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域,往往行走十余公里杳无人烟。
在这里,不但要治病救人,还要和土匪交火,最后一次,差点送了命。
离中央工作组驻地10里远的阿坝传染病麻疹肆虐,当地老百姓没有抗体,传染迅速,急需救治。
派谁去,再次让领导犯难,喜欢打仗的李赣骝又一次挺身而出。三个人带着枪、药品出发了。
回程中,土匪将他们挡在半山腰一条狭窄的山路上。八个土匪包围着李赣骝,前面一个老头,后面四个,右边三个,左边是陡峭的山坡。
“把枪交出来”老头说。听到这话,“当时头皮发麻,下意识地拔出腰间的手枪,对着前面就开了两枪,把老头打下了马”李老说,“随后向旁边开了四枪。”接着,向后开了两枪,但是这下子,没有听到枪声,子弹打完了,再上子弹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勒住缰绳奋蹄狂奔。
奔跑时,马的肚子被打穿,子弹擦着李赣骝的腿肚飞出去。
受伤的马跌向山下,“跌到半空,人就晕了”,他打趣地说:“所以我知道,跳楼自杀的人是不痛的。”这句话将我们从遥远的紧张中拉回到眼前的欢笑里。
不久,听到枪声的战友赶来解围。
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去
在康藏高原上工作两年后他回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进修了两年。
重新分配时,国家优待边疆回来的人,让他自由选择,“我说服从组织分配,边疆都去了,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当时,河北缺人,就把他分到河北,后来,河北卫生厅说邯郸缺人,我又分到了邯郸第一人民医院当内科医生。”
在邯郸第一人民医院他是一个骨干医生,论职称早该是主任医师了,但当时“左”倾的气候,他只能负着责任,不能有名,可他不计较这些,“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就行了 。1964年国庆那天,邯郸河沙镇的一个工厂发生全国首例大规模的氯化钡中毒。当时中毒人数多、面积大,面对患者,作为事故抢救组组长的无抢救好办法,李赣骝成功地利用最新的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办法抢救。
一次医院研制一种中药制剂,已经在兔子身上试验过了,当时院方决定用在病人身上。有高度责任感的李赣骝执意不同意。他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大夫,可在这人命关天的大是大非面前,一丝也不含乎,他果敢地站出来,要求在自己身上做第一次实验,试验成功了,医护人员为之动容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