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安徽的几段不解之缘(2)
辛亥革命网 2016-08-16 14:18 来源:江淮时报 作者:张卫强 查看:
当天上午,芜湖各界人士已聚集在大舞台内,准备十时召开大会欢迎中山先生。江边到大舞台(今中山路步行街大众影都旧址)又有好几里路,接待员情急生智,连忙派人找到前请驻英公使崔国英家,借来全城准一的一辆双轮马车。中山先生这才乘坐马车到达大舞台。
当年孙中山在芜湖演讲处原址
大舞台“门前用竹花扎成辕门,两旁围以色布。辕门之内,列菊成山,极为美丽。由会场至江苏米捐局延长半里皆用彩布为棚,巡士守望为卫,”“各界来宾赴会者约以万计,场为之满,途为之塞。 ”欢迎场面十分隆重。开会时,首先由驻芜庐军十五师师长孙品骖致欢迎词,然后请中山先生登台演讲。中山先生说:“兄弟此番过芜,诸君特开会欢迎,诸君特开会欢迎,极为感谢。我父老受君主之压制久矣,适于今日,才将专制推翻,造成中华民国。此非兄弟一人之力,实四万万同胞齐心协力,万众一德,有以致之也。吾等由奴隶地位而至主人地位,为莫大之幸福。惟为主人翁必应尽其应负之责任。方今民国初建,万端待理。民之于国,为最大之要素。欲国富民强,当自立。则凡百艰难事务,吾民都宜负其全责,望诸君共济时艰为幸。”先生作了简短演讲后,就向大家表明,此次自江西九江来芜,因受风寒不适,不能多讲,请随行人员马君武代表演说。
孙中山品尝猴魁后的题字
欢迎大会结束时已到下午二时,中山先生休息了一会儿。期间,太平商会方南山用上等的好茶魁尖(太平猴魁的前生)款待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在品茗的同时即兴对茶予以的评价,题写了如下的文字:“饮杯猴茶 如得知己 可以无憾 南山先生签 民元孙文”,下面还加盖了“孙文之章”的红印。三时许仍乘马车至江口上“联鲸”号军舰,“开往东西梁山观阅炮台,即下驶回沪矣”。
畅想芜湖建设
孙中山先生根据他对芜湖的考察,在1917年所著《建国方略》中曾对芜湖建设有过一些设想。他写道:“芜湖为有居民十二万之市镇,且为长江下游米粮市易之中心,故吾择取此点为引水冲刷上海黄浦江底之接水口,而此口亦为通上海或乍浦之运河之上口。在整治长江工程之内,青弋河合流点上面之凹曲部分,应行填塞,而对岸突出之点则应削去。此所计划之运河,起于鲁港合流点下游约一英里处。此运河应向东北走,则芜湖东南循此运河左岸,得一临水之地。运河两旁,应建新堤,一如长江两岸。且建船坞于运河通大江之处,以容内地来往船只,加以近代之机械,供盘运货物过船之用。自江岸起,向内地、循运河之方向,规划广阔之街道,其建江者留以供亩业之需;其沿运河者,则留为制造厂用地。芜湖居丰富铁矿区之中心,此铁矿既得相当开发之时,芜湖必能成为工业中心也。芜湖有廉价材料,廉价人工,廉价食物,且极丰裕,专待现世之学术与机器,变之为更有价值之财物,以益人类耳。”中山先生还最早提出要建造芜湖长江大桥,提出:“修建霍山、芜湖、苏州、嘉兴铁路。此路经芜湖与沪宁线会合。 ”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孙中山先生将芜湖建设成为工业中心和建造芜湖长江大桥的愿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变成了现实。如今,芜湖已从一个商业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拥有众多门类,综合实力较强的新兴港口城市。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把芜湖作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重点和突破口的战略决策以来,芜湖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外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芜湖人民盼望已久的芜湖长江大桥(公铁两用)已于2000年10月30日建成通车。
之后,担任芜湖市政协委员的几个集邮协会会员又提出了《早日发行芜湖长江大桥纪念邮票》的提案。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市政府和省市邮政局、邮票公司领导先后数次进京积极申报,促成国家邮政局发行了《芜湖长江大桥》纪念邮票一套芜湖人民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芜湖之旅,把他当年走过的桥,命名为中山桥;把他当年走过的路,命名为中山路;还在芜湖著名风景区赭山公园内建造了一座中山纪念堂,在芜湖中山路步行街他当年演讲处竖立了一尊铜像,以供永久缅怀纪念。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他当年将芜湖建设成为工业中心和建造芜湖长江大桥的理想已由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