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廷宾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苟德敏 查看:
景廷宾(1861-1902),直隶(今河北)广宗县东召村人,自幼酷爱武术,24岁考中武举。景廷宾慷慨侠义,平时爱结交朋友,好打抱不平,在当地群众中威信很高,被当地百姓拥为地方自卫组织“联庄会”的总团头。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以后,为了向帝国主义各国缴纳庚子赔款,清政府命令各省从1902年起每年摊派银子一千八百八十万两,其中直隶分摊八十万两。此外,各州县还要向本地方的外国传教士赔款。这种“地方赔款”全国总计约有二千万两,其中以直隶为最多。直隶广大人民惨遭八国联军的蹂躏,本已濒临冻馁的边缘,又被摊派大宗赔款,加上袁世凯为逢迎帝国主义,不断命令各州县加紧催逼,使得民不聊生。广大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02年3月以景廷宾为首的农民起义。
1901年,直隶省广宗县知事和传教士议定要广宗人民负担“教案赔款”京钱两万串。他们要求农民在“正差正粮”外,按亩加派“杂差”,以支付赔款。群众听说这次的“差”,是赔偿教堂和教民的,愤怒不已,声称“中国人不纳洋差”,并推举东召村素有“英雄义士”名声的武举人景廷宾为首,两次聚众抗拒。10月,新任广宗县知事魏祖德到任后,又乘机额外多收从中渔利,指令是每亩地缴纳“赔款捐”京钱四十文,但实收却在两倍以上。这种作法不仅使广大贫苦农民极为愤慨,就是中小地主也怨声载道。广宗一带各村庄本来有联庄会的组织,东召村联庄会首领景廷宾遂传帖聚众,联络各村联庄会,首先倡议抗捐,声明“中国人不纳洋差”,景廷宾带头拒交。魏祖德以景廷宾抗拒官府,将全县捐款责令景廷宾一人缴纳,并把东召村的地保拘押起来。于是,景廷宾聚集各村联庄会武装自卫,广大人民纷纷起来响应。清政府以“民怨沸腾,几至激变”,把魏祖德革职,改派赵锷继任广宗知县。赵锷到任后,仍然强迫团民交纳“洋差”,并且用金钱收买民团中的坏分子,以瓦解联庄会。1902年2月19日,赵锷带了二百名练勇到东召村找景廷宾谈判,企图胁迫景廷宾屈服,未果。景廷宾号召抗捐,武装自卫,得到邻近各县如邢台、矩鹿、南宫、内丘、平乡的人民的热烈响应,引起清廷的不安。直隶总督闻讯即派练军前往广宗镇压。
3月3日,清政府从大名、正定调来练军,攻打东召村。景廷宾率领群众转移到矩鹿县厦头寺,于4月23日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自封“龙团大元帅”。自此,广宗大起义爆发。起义军中,许多是参加过义和团起义的成员,他们采用符咒的办法组织群众,广宗及其附近一带的农民大多参加。义军以反帝反封相号召,规模迅速扩大,起义队伍迅增至三、四万人,斗争涌向高潮。起义军首先在沙头寺村解除了武卫右军营管带鲍贵卿所招募的新式武装,杀死士兵、随从等五十多人,鲍贵卿仅以身免。起义军旗帜鲜明的反洋人反教会,宣布:“杀一洋人,偿钱一百吊,杀一教中人,偿钱十吊”。景廷宾亲自率领起义队伍围攻威县张家庄教堂,还在威县鱼堤村外杀死法国天主教神甫罗泽博以泄愤。起义军揭竿而起,一唱百应,焚毁教堂,诛杀教士,抗击官军,震惊了中外反动派,让他们大为恐慌。西太后严令袁世凯设法尽快扑灭。袁世凯一面宣布将广宗及附近各县“所摊捐款豁免”,企图借此使所谓“安分之良民不至附从”,以谋瓦解起义队伍。一面又把所谓”疏防”的文武官吏分别参奏革职,改派心腹段祺瑞、倪嗣冲率马步炮兵二干多人,由保定南下,并由马龙标统率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数营,从德州、济宁一线西进。两股清军大张旗鼓地合围广东。各村庄农民沿村筑垒,英勇抵抗。5月初,清军围攻件只村,起义军使用大刀、土炮和持有快枪利炮的清军展开激烈博战,遭到重大伤亡。景廷宾率一部分义军冲出重围,清军乘机焚烧抢掠,惨杀村民数百入,附近村庄俱遭劫难。景廷宾逃至成安县,秘密聚集力量,准备继续斗争,并计划向河南边界临漳县转移,不幸,景廷宾在成安县郭家小屯被清军追捕,壮烈牺牲。广宗景廷宾起义最后失败了。
广宗景廷宾起义是继义和团运动之后,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中心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提出“扫清灭洋”口号,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人民群众反抗斗争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而且,起义军的英勇斗争事迹,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久久地为人民怀念,现在冀南一带还流传着“景武举抗洋差”的传说。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