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夏战争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苗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首义爆发后,清廷于1911年10月12日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由陆军第四镇、混成第三协、第十一协编成的第一军大举南下,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

           武昌首义爆发后,清廷于1911年10月12日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由陆军第四镇、混成第三协、第十一协编成的第一军大举南下,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巡洋舰队及长江水师溯流而上,进入武汉江面。自此,清军与革命党人所领导的民军在汉口、汉阳交战四十多天。由于汉口古称夏口,因而这次在汉阳、汉口发生的战争被称作“阳夏战争”。

           阳夏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汉口保卫战。10月18日,民军姚金镛部和林翼支部向刘家庙发起进攻,揭开战争序幕。清廷海军发炮轰击民军,民军不支退却。午后,民军再次发起攻势,又因清方军舰炮袭,民军退却,清军以火车调兵,民军埋伏于铁路两侧稻田,铁路工人毁路十余丈,清军火车倾覆,一举消灭清军数百,首战告捷。19日晨,革命军乘胜攻占刘家庙车站后,本应继续前进,据三道桥,夺取摄口,握有利地形,以阻止清军沿铁路线南下进攻汉口。但指挥官何锡蕃,对革命军力量估计不足,导致清军乘机越过三道桥,攻击革命军。这时清军喘息已定,并据三道桥有利地形,革命军进攻遭到失败,何锡蕃遂引咎辞职。军政府于10月24日任命张景良为汉口前线总指挥,但其既不召开军事会议,又不下令作战,采取拖延态度。这时清军大部南下,前锋抵达摄口。26日,清舰潜过武昌青山革命军炮兵阵地,到达造纸厂附近江面,便向革命军阵地猛烈炮击,革命军牺牲五百多人。在炮舰掩护下,清步兵也向刘家庙发起攻势。在苦战过程中,张景良逃离前线。经过三天激战,革命军被迫退入市区。29日,革命党重要领导人黄兴抵达武昌,并毅然承担起前线总指挥重任。10月27日清政府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命冯国璋为第一军军统,段棋瑞为第二军军统。双方参战人员,清军总兵力达一万多人,而革命军在汉口仅有五千人。为扭转不利局面,黄兴于29日指挥革命军向清军大智门阵地发起攻击,因清廷后方大量援军赶到,革命军反攻未获成功。在遭到革命军顽强阻击后,冯国璋竟指使清军纵火焚烧。革命军将士在烈火中坚持三天三夜,于11月1日夜退出汉口,黄兴渡江返回武昌。

           第二阶段为汉阳保卫战。由于双方均需重新部署兵力,因此前半月战事暂时呈沉寂状态。11月4日,黄兴在汉阳伯牙台(后移昭忠祠)设立战时总司令部,以李书诚为参谋长,正式接防备战。11日,汉阳集结革命军各部总兵力约两万余人。清军占领汉口后,以左翼扼长江沿岸,右翼由京汉铁路进至玉带门停车场之北,后方预备队屯于孝感,总兵力约三万余人。面对稍居优势之敌,革命军在战略问题出现严重分歧,意见尚未统一。黄兴决定于16日夜兵分三路反攻汉口。战事开始后,第三路右翼湘军王隆中部进展迅速,将清军打退至韩家墩;但左翼进展迟缓,进攻失利;居中的湘军指挥甘兴典更是临阵慌乱,首先率部退却,致使右翼部队孤军奋战,最后也不得不退至汉阳。其他两路因指挥员贻误战机,根本未按时发动。革命军反攻汉口计划遭到挫折。21日,清军一路从孝感绕道至蔡甸,强渡汉水;清军另一路从舵落琴断口架设浮桥渡过汉水,形成对汉阳的两翼包围形势。此后数日,双方对汉阳外围重要据点展开激烈争夺。24日,清军二占美娘山、仙女山。黄兴将主力集结在十里铺一线,先后组织两次反攻,均告失利。26日,清军夺得磨盘山、扁担山两处阵地后,以猛烈炮火轰击十里铺。黄兴速调各军阻击,但指挥失灵,湘军将领甘兴典擅自率部撤回湖南,湘军王隆中部苦战疲敝,也退至武昌。黄兴迫不得已决定撤离汉阳。11月27日,清军占领龟山,遂汉阳陷落。其时全国总的形势对军政府有利,海军已归向革命,江浙联军占领南京,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独立。鉴于此,袁世凯进一步施展一打一拉而以拉为主的策略,命占领汉阳的冯国璋暂不渡江,而从龟山用重炮轰击武昌,对黎元洪施加压力,逼其停战议和。随后战争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阳夏战争,由于双方力量过于悬殊,指挥不统一,部分旧军官不能用命、士兵新募、军事布置失误等原因,遭受重大挫折。但它将清军主力吸引至湖北长达一个半月,这对各省革命党人是最有力的支援,为革命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