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孙中山盛赞的珠海籍志士
辛亥革命网 2013-09-12 00:00 来源:珠海特区报 作者:珠海特区报 查看:
在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的珠海籍志士中,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要数容闳、唐绍仪和苏曼殊,孙中山对他们非常看重。容闳被孙中山推为“众望所归的领袖”,苏曼殊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和尚”,唐绍仪则抛弃袁世凯,坚决站在孙中山一边,成为继续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
容闳:为孙中山打造“中国红龙计划”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曾是维新改革派的杰出人物。1900年,容闳与孙中山首次见面。直到1909年,容闳终于认识到康有为的保守落后,而孙中山是挽救时局的领袖,这时他才与康有为分道扬镳,开始坚定的支持孙中山,并在美国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制定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措巨款的“中国红龙计划”。
学者刘玉全表示,“中国红龙计划”因为种种原因虽然没能够实现,但充分证明容闳晚年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全力支持,抱有莫大希望。“这一计划虽然没有实现,但对国内革命志士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与支持作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久卧病床的容闳兴奋异常。12月19日到29日,容闳连续写三封信给谢缵泰,热烈欢呼推翻帝制的伟大胜利,同时详述了自己对革命发展的观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第二天便亲笔写信给容闳,诚邀他归国担任要职,并寄去一张自身近照。由此,可见他在孙中山心中的地位。但遗憾的是,命运并未给他再次回国、一展宏图的机会。4月上旬,年老体迈、久病在身的容闳病情更加严重。4月21日上午,容闳病情继续恶化,抢救无效,逝世于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逝世前,他嘱咐两个儿子回中国,帮助孙中山建设中华民国。
唐绍仪:信奉民主继续革命
在辛亥革命中,曾为第三批留美幼童的今珠海唐家湾人唐绍仪推动了南北议和,促使清帝退位,为缔造和维护民国共和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在上海与孙中山会晤。两人“同乡里,彼此一见,以乡音倾谈”。1912年3月23日出任内阁国务总理后,唐绍仪认为“孙中山的思想,袁世凯的实力”是中国统一的发展基础。一周后,在黄兴、蔡元培的介绍下,唐绍仪加入了同盟会。此后,他力图按共和体制的要求去实施总理的职责,孙中山认为外人“若监督财政,则应拒之”。唐绍仪坚决站在孙中山一边,称这是“亡国之征”,予以拒绝。
学者认为,孙中山与唐绍仪都是香山县人,都接受过西方教育,都在不畏艰辛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有着相当多的共同语言。他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入阁,使同盟会在政府中占据多数。他坚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袁世凯产生分歧,并最终看出其野心,1912年6月16日,愤而辞去内阁总理职务,与孙中山站在了护国、护法的同一战线。
1912年,唐绍仪加入国民党。后来袁世凯再次请唐绍仪返京复任总理,为唐所拒绝。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绍仪联名致电反对,并发《忠告袁世凯退位电》支持护国军讨袁。1917年8月,唐绍仪南下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财政总长。1919年唐绍仪在孙中山、胡汉民支持下出任“军政府南北议和全权总代表”,在上海与北洋政府代表朱启钤进行和谈。1920年6月,他与孙中山等在上海通电反对桂系军阀,正式脱离军政府,并坚持斗争。同年11月,桂系军阀势力被驱逐出广东,唐绍仪与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军政府。1929年,唐绍仪担任中山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1931年起兼任中山模范县县长,计划用25年时间,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
苏曼殊:投身革命 激扬文字
众所周知,珠海前山沥溪人苏曼殊是一代情僧、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但他还是一位革命僧,不仅发表许多倾向革命的作品,还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保持密切联系,多次参与武装起义策划。学者马以君认为,苏曼殊实在是一位“以革命为天职,以创作为余事,有心革命业绩不显,无意为文成效甚高的资产阶级民主志士”。
1902年,苏曼殊就参加了以反清为宗旨的留日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1903年,孙中山让苏曼殊等20多个留日学生组成义勇队,每天早晨练习射击,以备参加武装起义。苏曼殊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遭到了资助人的反对,被强迫回国。
回国后,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秋,他在湖南长沙实业学堂任教,参与策划华兴会武装起义。起义流产后,他又参加了黄兴召集部分华兴会成员在上海举行的秘密会议。
1911年12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爪哇,触动了在那里的苏曼殊,他兴奋地称起义成功为“振大汉之天声”。他决定立刻回国,去领略和感受新时代的宏伟气象。手头没有足够的旅费,他便将书籍、衣服全部卖掉,只为早日回国。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意志虽然消沉,但没有动摇反帝反封建信心,当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他发表了著名的《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揭露袁贼“擅屠操刀,杀人如草”的罪行。
1917年苏曼殊在沪养病期间,曾先后住在孙中山和蒋介石家中。苏曼殊病逝后,后事由汪精卫料理,六年后又由孙中山出资葬他在杭州西湖孤山,与秋瑾之墓隔水相望。
苏曼殊病逝后,有人请孙中山评价一下曼殊与另一参与革命的和尚太虚,孙中山说:“太虚近伪,曼殊率真。内典功夫,固然曼殊为优;即出世与入世之法,太虚亦逊曼殊多多也”。因此,他称曼殊为“革命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