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钟端:辛亥革命时的河南起义军总司令(3)

辛亥革命网 2024-09-25 09:27 来源:大河报 作者:盛夏 姚晨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张钟端领导起义被捕后,面对官府对同党几人的审问,他慷慨答曰:“除满奴汉奸外,皆是同党。”他的言行,是辛亥革命时河南的最强

  烈士们的尸首暴诸城外多日,后由沈竹白等殓葬于开封南关义地,张自为一墓,其余十人因尸首不全,不能辨认,共为一墓。

  抚孤·承志

  张钟端留学日本,收获的不仅是革命信仰,还有爱情。

  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常被日本人歧视,但英姿勃发的张钟端却与学医的日本女子千装伦子相爱结婚,建立了幸福小家庭。

  张钟端1911年夏受同盟会派遣回国时,千装伦子已怀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当天,伦子在东京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张钟端尚在武汉,接妻子电报,给两子起名梦梅、兆梅。

  12月24日,张钟端在开封就义,千装伦子听闻十分悲痛。

  1912春天,北京政府拨发抚恤费三千两银子,派陈伯昂及张钟端之弟张钟灵赴日本东京,将千装伦子母子三人及两个日本保姆接回许昌原籍。

  在许昌住了两个月后,千装伦子因不服水土、生活习惯不同,想回东京。当时,她想把两个孩子全部带走,张钟端的母亲不同意。商议结果,同意带走一人。

  “但临走时,老太太又把弟兄俩都藏起来,一个都不给了。千装伦子几经协商,还向许昌县政府申诉,没有结果,不得已只带两个保姆走了。她失去了丈夫,还失掉了两个儿子,心中悲痛可想而知。”张一桂道。张一桂是张梦梅之子。

  关于这个命运多舛的日本女子,张一桂遗憾“连张照片都未留下”。

  千装伦子返回东京后,弟兄两人由祖母杨氏和大母李氏(张钟端赴日前家中包办的原配夫人)抚养。李氏无子,将兄弟俩视如己出,饮食寒热,亲自操劳。“吾兄弟得以成人,大母李氏之恩永难忘怀。”张梦梅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日本妈妈也时常从东京来信,还寄来书籍、画报、玩具、衣物,时常索要照片。上了中学后,弟兄两人也写过信安慰日本妈妈。

  1926年,弟兄两人初中毕业,日本妈妈来信令其去东京求学。祖母担心年纪还小,隐瞒来信,故未成行。1929年,弟兄两人在武昌高中毕业,日本妈妈又要其即去日本。但淞沪战争爆发,欲去不能。

  待淞沪战争结束,弟兄两人都考入河南大学。祖母已将八旬,大母也已六旬,老迈病躯,无人照料,弟兄俩还是走不了。遂与日本妈妈约定大学毕业后再去日本。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沦陷,自此音讯断绝。“自念有生之初,先父见背,及长成人,母亲无缘会面,痛何如之!《蓼莪》之思,无时获已。”张梦梅在回忆文章中深深喟叹。

  中日建交后,张梦梅曾寄信到东京,但没得到母亲消息。“母亲来信多用日文,我们只能从部分汉字中了解大意,未能领会原意。原信多封,因变乱而只字未遗,愧悔无及。”张梦梅写道。

开封禹王台辛亥革命纪念园

  张梦梅张兆梅同时受教于河南大学,梦梅学生物,兆梅学化学。梦梅在许昌上初中时,“受其生物老师郭晓川影响,十五岁就入了党,曾在许昌参与组织农民暴动。在武汉与郭老师失去联系,也就脱了党。”张一桂道。

  张梦梅河大毕业后,历任老师、小学校长、中学校长,1954年定居开封。

  张梦梅生育四个孩子,“大哥在开封电机厂搞技术,二哥在开封市建筑公司工作,姐姐是开封市气管厂副厂长,我是老小,在开封市电器制造集团工作。姐姐是中共党员,我和二哥都是民革党员。”张一桂道。

  张兆梅一直在许昌教学,他共有十个子女,“大女儿在洛阳拖拉机厂工作;二女儿在许昌实验小学教书;三儿子在许昌某食品厂工作;四儿子在贵阳工作,是个光学工程师;五女儿在洛阳拖拉机厂技校教书;六儿子和七儿子都在许昌实验中学工作;八女儿在许昌制帽厂工作;九女儿在许昌九中教学;老十是个儿子,在许昌园林部门担任领导。”张一桂道。

  十个孩子五人从教,张兆梅的家庭,堪称“教育之家”。

  提及先辈,张一桂说,许昌开封两地,一提起张钟端,无人不知,令后人自豪。他为推翻清廷,一双儿子连见都没见过,那种牺牲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