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星暨台湾志士与辛亥革命(上)
辛亥革命网 2010-07-15 00:00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陈三井 查看:
一、革命香火在台湾
自明末以来,由于陈永华的创立天地会,台湾与中国大陆革命运动的关系,即至为密切,其间之相激相荡,桴鼓相应,可以说始终如一,未曾间断,充分显露出一脉相承,母子同体的特质。
兴中会台湾分会是陈少白到台湾成立的。陈少白从日本到台湾以后,首先访查到设在大稻埕(今台北延平区)的良德洋行,并在良德洋行里找到了兴中会的老同志——杨心如(帝镜)。杨是
陈少白在台北时,经由杨心如的介绍,相继结识了一些当时活跃在商界的杰出青年,如良德洋行的少东厦门人吴文秀、广东人赵满朝、容祺年等。不久,陈少白即与吴文秀、杨心如等组成了兴中会台湾分会,或称台湾兴中会,即以杨心如的住宅为会所。这是中国革命党人首次在台湾建立的据点,也是台湾志士与祖国革命运动结合的开始。一八九八年春,陈少白由日本再到台湾,这次停留将近半年的时间。陈少白前后两次到台湾活动的结果,得到杨心如、吴文秀、赵满朝、容祺年等人赞成革命,成立了兴中会台湾分会,所募到的钱也有二、三千元之多。可见当时在台同志已能踊跃捐输,充分表现出倾心革命的深厚潜力。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八月,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有全国十七省的留日学生参加了这个革命组织,开启了全国革命青年大团结的新局面。这一形势的出现,不但使革命党人增加了革命可“及身而成”的信心,也为被割让已达十年的台湾同胞带来希望的曙光。
宣统二年(一九一○)春,一位年轻的中国革命同盟会的会员王兆培来到了台北。这位祖籍福建漳州的革命青年到达台北后,一方面在台北医学校注册修习医学,一方面却秘密的在师友同学中找寻革命的伙伴,想在台湾建立中国革命同盟会的组织。终于,他在同班同学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台南籍的翁俊明。在他的影响与同盟会革命宗旨的感召下,翁氏遂毅然于同年五月一日,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位台籍会员。同年九月间,中国同盟会设在漳州的机关部委任翁樵(翁俊明化名)为交通委员,负责发展台湾的会务,也同时宣告了台湾同盟会,亦即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的成立。
在王兆培、翁俊明的审慎推动下,同盟会在台湾的组织逐渐开展,两年之后,即民国元年时,会员已增至三十余人,其中包括了以后崭露头角的民族及社会运动领导人物蒋渭水等人。会员分布的范围,也已由台北医学校推广到当时台湾高等学府的国语学校及农业试验场。他们并组织了一个外围团体——“复元会”,常在太平町之江山楼,艋之二仙楼、平乐游酒家等处秘密集会,密筹款项,讨论政局,并研究如何光复台湾,一时会员增至七十六人。
二、三二九之役中的两位台湾志士
在国民革命的号召下,台湾志士不仅在中国同盟会的旗帜下建立起自己的组织,在台湾展开一连串的抗日活动,而且曾以实际的行动支援祖国的革命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最壮烈的一次起义便是辛亥年(一九一一)三二九之役,台籍志士在这一役中,不但出过钱,而且流过血,这段光荣的史实是不容湮没的。
为三二九之役秘密筹划、踊跃捐输的,首推林薇阁志士。林薇阁,别号肇权,世居台北大稻埕,原是从福建龙溪迁台的世家子弟,林家聘请了由侯官来台的蔡法平为其管理庞大的产业,也因此建立了林、蔡两人长期间的宾主兼密友关系。由于两人都怀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壮志雄心,所以很自然的便结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参与革命的第一步行动便是参加了林森(子超)在沪所组织的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而且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之后,林森遂偕同“福建学生会”的全体会员加盟,林、蔡两位志士自然也就成为同盟会的会员了。
三二九起义之前,同盟会第十四支部部长林文(时塽)应黄兴(克强)之电邀,决定率领十九位同志由日本前往广东参加。然而志士们由日赴粤的这笔旅费,却不易筹措。事闻于林森,林氏遂派遣陈燊赴台,经王孝总之介绍,商请林薇阁和蔡法平两位同志设法。林薇阁于闻悉革命党人将于广东起义的消息后,喜不自胜,立即捐献日币三千元,作为同志们的旅费和购械之用。有了这一笔款项,第十四支部的各位志士始能如期赶到广州,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三二九起义壮举,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写下了最光辉的革命史篇。
出钱之外,台籍志士也曾当仁不让的实际参加过革命的战斗。根据已发现的文献资料证实,最少有两位台籍志士曾经参加过黄花岗之役。第一位是台南籍的许赞元,他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许南英的次子,名作家许地山(笔名落花生)的胞兄。许南英在甲午割台抗日之役失败后,携眷内渡,时赞元只不过六岁。至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年方二十三岁的许赞元即跃身而起,参与了这次的义举。及党人起事失败,赞元也不幸被捕,碰巧清军副将黄培松与南英先生有旧,认识许赞元就是许南英之子时,就偷偷的把他释放,许赞元因此成为三二九之役少数生还的义士之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