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星暨台湾志士与辛亥革命(下)
辛亥革命网 2010-07-15 00:00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陈三井 查看:
第二位参加三二九之役的台湾志士是罗福星。罗福星,字东亚,号国权,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高思乡大地村,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出生于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罗福星在满周岁时,随着父母自侨居地迁回广东故乡,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六岁启蒙,诵读中国经籍诗文。十岁时,再回到印尼侨居地,就读于华侨中华学校。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罗福星十七岁那年,随着他的祖父来到台湾,居住在苗栗—堡牛栏湖庄(今苗栗县造桥乡丰湖村),并就读于苗栗公学,以一个中学毕业生,而插班国小五年级。
当时革命思想风行海内外,印尼中华学校几乎成为兴中会的分部。在学中的罗福星耳濡目染的结果,受到
这时
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在他返乡路过厦门时,经革命志士的介绍,正式加入同盟会。罗福星返回故乡后,即应聘在当地学校担任体育教员。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奉派到印尼爪哇一带视察侨校。翌年,到新加坡出任中华学校校长,旋因水土不服,转往缅甸,担任同盟会缅甸分会书报社的书记工作,这是罗福星实际从事党务宣传工作的开始。宣统二年(一九一○)罗福星转赴印尼的巴达维亚,担任该地中华学校的校长。在这段期间,罗福星有很多机会到南洋各地游历,不但与当地的华侨领袖建立良好而深厚的关系,并且和流亡南洋一带革命党人如黄兴、胡汉民、赵声等时相过从,常保联系。
罗福星第一次参与实际的革命行动,是辛亥年的三二九之役。当时他正与同志奔走募款于荷印各岛之间,而在西荷印机关部接获将于广东举事之电报,遂结合了同志十七人,先到香港待命,再于二十九日上午陆续抵达广州,参与这次革命义举。当日下午五时三十分,罗福星等第一路同志三十余人,随黄兴进攻督署,一时号角齐鸣,枪声大作,黄兴临阵当先,冲入督署,督署警卫亦开枪还击。于是双方对垒,杀声四起,罗福星趁混乱当中,以他矫健的身手,翻身纵登左侧院墙,居高临下,掩护攻击,不幸为流弹伤及左腿,一时血流如注,遂负痛落地,避于墙角,以缠臂白布裹伤止血,并利用炮火间隙,跃过对街,潜入一南货店后院暂避。最后,幸赖新军同志之掩护,始得脱险抵达香港,再与胡汉民转往南洋。
三、辛亥革命后的罗福星
当武昌首义的消息传到台湾之后,在日人统治下的台湾同胞莫不翘首西望,兴奋异常。八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九日)澎湖渔民章吉辅最先驾危舟,突破日军游弋耳目,渡海投效祖国革命。其后,继之投效祖国者,日有数起。
此外,罗福星于参加三二九之役脱险后,即与胡汉民前往暹罗及巴达维亚,徐图再举。不久,武昌起义成功,全国各省纷纷响应。黄兴有鉴于革命前途障碍仍多,欲予彻底消灭,恐非党人力量所能及,因此电告罗福星,嘱在巴城招募义军,作为革命的后援力量。罗福星很快的召集了两千人,于阴历九月初回国投效革命,先到广州,向广东都督胡汉民领取武器弹药,随即奉命率部乘战舰北上,参加北伐,到达了上海,复移师苏州。及抵苏州,南北和议已成,加以新政府财源不足,不得不奉命解散。二千义军,在罗福星的安排下,花了十多天时间,才陆续踏上归程。
民国元年年底,罗福星再度来到台湾,他先到苗栗,选定形势险要的大湖作为革命根据地,并打扮成贩卖高丽参商人,到处奔走,暗中与各地抗日志士取得联系。
他除以“华民联络会馆”做为革命组织的总机关外,并在台北、桃园、彰化、台南、基隆及宜兰等地设立分部,分遣江亮能、黄国霖、黄光枢、谢德香、傅清凤、黄员敬、谢阿鼎、梁芳、简金生、刘温通等十二人为募集员,招募志士。为避免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在各地组织则冠以各种宗教性、职业性、慈善性的名称,如神明会、观音会、父母会、兄弟会、老人会、同胞会等。
罗福星到台湾不及一年,组织已由台北发展到了台南,已招募会员达九万五千多人。在民国元年年底到民国二年的一年中间,先后发动了四起抗日革命事件,那是陈阿荣的“南投事件”,张火炉的“大湖事件”,李阿齐的“关帝庙事件”,赖来的“东势角事件”,但都因时机尚未成熟,匆促起事,而全部失败,并暴露了罗福星的革命行动,引起日本当局对革命组织的警觉,遂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民国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罗福星在淡水厅李稻穗家中被捕,同时被株连的达一千二百多人。当他在苗栗临时法院接受审问时,神情非常镇定,大声斥责日本侵略者的暴政。
民国三年三月三日,罗福星泰然接受绞刑。他曾留下绝笔书,上面写的是:“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而死于台湾,永为台民纪念耳!”
这股浩然正气,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使暴虐的日本统治者闻声丧胆!(原载一九八一年四月号台湾《传记文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