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南京中山陵的姚锦林

辛亥革命网 2019-03-18 15:56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薛顺生 查看:

中山陵的工程,是分三期完成的。姚锦林中标承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营造师康金宝承建,三期工程由馥记营造厂陶桂林承建。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缔造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人民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被尊为国父,受到世人敬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孙中山的遗体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即钟山),并修建中山陵园。1925年3月,由林森(时任立法院副院长)、于右任、宋子文等12人组成丧事筹备委员会,由林森总负责。

  中山陵陵墓主建筑的设计方案,是以向海内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的。最后以吕彦直、范文照、杨锡宗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经过丧事筹备委员会讨论研究,一致赞成一等奖得主吕彦直的方案,并聘请吕彦直为中山陵墓的建筑师。吕彦直时年仅32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建筑设计师。

  中山陵的工程,是分三期完成的。姚锦林中标承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营造师康金宝承建,三期工程由馥记营造厂陶桂林承建。

  姚锦林,字锡舟,浦东川沙人。他是中外合资建筑行业的创始者,上海近代建筑著名十大营造师之一。1900年创办姚新记营造厂;1910年左右,与挪威人穆勒、德利合伙开办协泰洋行;1904年,在松江长山创办新记轧石厂;1921年,联合上海、无锡等地的金融家和实业界人士开设中国水泥厂,并任总经理。1903年,利用涨潮原理为重建的外白渡桥拔除旧桥桩,一时传遍上海滩。他一生主持的营造工程有:德律风公司大楼(上海电报大楼),该大楼为上海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先进营造工程;接着承建的工程有中孚银行大厦、中央造币厂、中央银行、恒丰路桥等;1925年建造法国总会(今上海花园饭店的裙房)。

  姚锦林是位企业家,但他十分崇敬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开展革命活动,百折不饶,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姚锦林景仰国父,认为为国父造墓是无尚的光荣,决心要造好。

  中山陵是姚锦林一生中承建的最重大的工程。它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工程,也是用现代建筑和结构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经典代表作品。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陵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总平面呈一座大钟形。陵墓的创意是把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总体规划吸取中国古代陵墓总体布局的特色,采用轴线对称的平面。陵墓建有牌坊、甬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所不同的就是甬道两旁没有石像,打破了传统神秘、压仰的基调,代之以严肃开朗又平易近人的气氛。

  陵墓的单体建筑造型亦基本上采用传统帝王陵寝的形式,但不同的是不用红墙黄瓦,而用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花岗石的墙身,内部结构用钢筋混凝土,主要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体型、材料表现和细部传统花纹的应用均较为成功,具有稳重、纯朴的庄重气氛,尤其是衬托在蓝天白云之下,比传统帝陵更显得清高肃穆,入口的博爱牌坊完全是传统的三间石牌坊形式,陵门为清式歇山顶三拱门石建筑,后面的碑亭则为典型的重檐歇山顶石建筑。主体建筑祭堂的平面为方形,并将四个角墩突出,以适应功能需要,使建筑形式突破传统框框;同时,主体结构虽已用钢架与钢筋混凝土,但却不失传统建筑风格。外观用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檐下施以石斗拱,祭堂内部以黑色花岗石立柱和黑色大理石护墙衬托着中间孙中山的汉白玉坐像,构成宁静肃穆的效果。中山陵建筑给人总的印象是古朴淡雅、丰富端庄。它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不朽杰作,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师的骄傲。

  姚锦林当时施工条件十分艰难,由于中山陵建在海拔158米的高坡上,不仅建筑材料运输困难,仅运水上山,每天就要动用200多个民工。加上南京当时是处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之下,军事当局换人频频,常常是这个督军一走,新来的主管对陵墓建设根本不闻不问,还要营造厂去重新交涉,购买建筑材料。运输的路上,还要遭到非法的盘剥,以及军阀散兵和土匪的抢劫。困难之大难以想象。由于工期实在太紧,投入的劳力经常是成倍增加,加上治安乱,损失不断,成本大大增加。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营造厂找到国民政府和林森,要求在运输建筑材料时给予免检放行。于是,国民政府在运输材料的车辆上加盖了“南京孙先生陵工材料”字样。有时,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营造厂厂主姚锦林就在南京和上海之间往返奔走,有时直接去找林森解决。林森时任立法院副院长,权力有限,除常常亲自接谈外,还与他共同进餐,边吃饭边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山陵墓的主体工程,从1926年4月动工,直到1929年3月中旬才基本完工,比合同期限整整晚了两年。即使如此,姚锦林的营造厂还亏了14万两银子。但是,姚锦林说:“孙中山大总统是我最敬仰的人,国父坟再蚀本也要做,质量上绝对保证。”林森深知其中的艰辛,他曾对姚锦林说过:“先生这次为总理陵寝出了大力,亏了本,国民政府是知道的。你们的贡献,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后人不会忘记你们。”后来,在林森的提议下,在葬事筹备委员会所立的“中山先生陵墓建筑记”的石碑上,将姚锡舟和吕彦直的名字,刻入了碑文之中。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