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现代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和宝钢集团协办的“孙中山与现代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0月28日至30日在宝钢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00余人与会,就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事业、孙中山对中国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案和设想展开了讨论。
代表们高度评价了孙中山有关中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案与设想。认为孙中山的现代化方案比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张謇的方案更先进、更系统、内容更宽广,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均衡性、开放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实业计划》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方案,它所提出的工业化战略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战略。《实业计划》体现了孙中山“立足祖国、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它丰富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振兴中华的思想宝库,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后实业发展的潮流。但也有学者提出,即使掌握主权的情况下引进外资仍有一个“度”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不是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有人则持不同看法,认为理论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者类型,一种是政治家类型,孙中山是属于后一类理论家。
代表们认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是与时俱进、多有变化的,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以三民主义为主要理论形态, 是“外察世界潮流”和“内审中国国情”的一种“创制”,表现出浓郁的近代理性和复合性思维的特征。孙中山自己说过三民主义就是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因此他晚年联俄联共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会上一些同志根据俄罗斯新发现的档案材料论述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确立的过程,引用了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上的长篇发言。孙中山称如果右派再无端闹事他将解散国民党,自己去加入共产党,这是史料方面的新发现。
孙中山还是本世纪最早提出反对“黄祸论”的政治家。他提出的培养振兴中华的民族意识、培养共和国民的素质和人格、重视“心性文明”心理建设等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中山重视汲取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重视并善于吸取一切文化进步的、积极的、优秀的成份,这种文化取向是值得提倡的。
有代表提出,孙中山是本世纪振兴中华伟业的开拓者。孙中山为救国而产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产物。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学习的重点是西方的政治、哲学为的是改造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带有将西方科学与中国固有的政治学说有机结合起来治理国家的倾向,这使他的建国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经过认真的讨论,与会代表认为尽管孙中山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以从史料的挖掘、角度的调整、思路的开拓等方面继续下功夫。代表们认为研究孙中山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任意拔高,同时对于他的一些缺点、弱点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予以考察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