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90年8月3日至6日,由广东省孙中山研究学会、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和日本孙文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山市翠亨

  1990年8月3日至6日,由广东省孙中山研究学会、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和日本孙文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山市翠亨村举行。来自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印度等地学者17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讨论。与会学者向大会提交论文92篇,捐赠图书资料几百册。此次盛会开创了孙中山研究包括资料交流和学术讨论的新格局,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在研究视角上有了新的突破。主要内容如下:

  一、孙中山思想

  有学者把孙中山的民主主义和中国近代民族的形成结合在一起。认为在基本接受西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孙中山,曾把西方化看做中国近代化的必由之路。遭受挫折后认识到在中国必须选择同自己历史结合的道路。有学者从孙中山的民族发展及民族振兴阐发孙中山的民族发展观。维护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炽烈的民族情感,是孙中山民族发展观的核心。

  二、民生主义的研究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经济思想赖以依存与建构的是近代岭南文化,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杂糅着中国传统经济观念与西方近代经济理念,渊源众多,合理取舍、有机结合是孙氏经济思想的一个特点。有学者对孙中山取法欧美经验作了扎实研究,认为欧美经验对孙都有影响,但欧洲影响大于美国,孙氏三民主义完成在欧洲,且下属骨干多是留欧学生。在孙氏与苏俄接触后,欧美经验便逐渐消退。

  三、关于孙中山的生平

  以往学者忽视了对孙中山心态史的研究。有学者从心态研究切入,以图揭示民国元年孙中山和黄兴拥袁以稳固民国,动员以振兴实业,启蒙以开导民智,是其为推进民初近代化潜意识所驱使。有学者论述民初五年孙中山谋略的演进,其特点为:开拓进取时的冒险;策略转折时的彻底性和两极性;运用理论逻辑制定策略时注重外在性;力量组合和力量选择的随机性。孙氏谋略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所达到的水平而在于其开拓时的艰难程度。

  四、孙中山与亚洲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亚洲主义尽管是从民族主义出发并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但他却未曾混淆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地区主义。十月革命以后,他认识到未来的世界战争不再是黄白种族之战,而是强权与公理之战,亚洲主义升华为国际主义。有学者就孙中山的亚洲观和国际观分析指出,强国中心倾向,中国主体主义,反对强权霸道的王道观以及同情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的一贯原则,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着孙中山国际观和亚洲观的四大支架。

  此次讨论会上,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全民革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引起此次争论是源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有学者从革命动机入手,有学者从革命效果入手。不同的学术争论,有益于学术研究的拓展。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