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为纪念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2日至15日在天津隆重召开。会议讨论内容涉及中山先生的和谐观、教育观、文化观、伦理观、民族观、政治观、经济观、国家观、宗教观、家族观、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战线思想等方面,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学术创新。主要内容有:
一、关于中山先生研究的现实意义
有学者对“中山文化”共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有学者对贯穿中山先生所有著述和活动的爱国主义进行了论述。有学者认为中山陵是民族精神的凝固,是联系海峡两岸的一条纽带,是祖国与台湾同胞的情感交集。
二、关于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
有学者指出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在原则上基本一致,集中体现在土地政策上。有学者以新的视角剖析了中山先生的生产力思想。认为中山先生的生产力思想对现代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三、关于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这包括中山先生的国情认识论、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战线思想、以及中山先生思想在抗战中的作用等议题。有学者认为,中山先生对中国国情做出了准确的判断,结合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方略,对民族、国家的振兴起到促进作用。
四、关于三民主义思想
日本学者通过对1928年国民党出版的《三民主义》教材,与1956年大陆出版的关于三民主义书籍等进行了比较后指出中山先生晚年的思想趋向保守,“民族主义”思想中出现国粹主义倾向;“民权主义”思想中出现专制主义倾向等;而“民生主义”思想在理论方面相当粗糙,难以自圆其说。这种保守倾向对后来的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也有学者指出,中山先生的人权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民权主义上,中山先生人权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平等和自由。因此中山先生对于民权的宣传、争取等活动,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其他学者分别对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进行了现代意义的解读。
五、关于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
台湾师范大学庄政《孙中山教育思想阐述》一文认为,三民主义教育思想即民族教育、民权教育、民生教育,有其一贯的共通原理,可视为人群、生存、互助、进步四种教育原理的关系。从而得出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综合古今中外而自成体系的结论。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