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国家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这次会议通过对晚清史的特点和学科地位的讨论,通过对学科现状的剖析,通过对研究方法的探索,与会学者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对晚清史学科建设的前途充满信心。有学者建议成立晚清史研究的学术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讨,基本形成了今后学科建设的思路。
本次会议预设的主题是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加强晚清史研究,一些学者从多种学术取向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侧重于政治史的角度
苏州大学王国平教授的《晚清国家控制功能与上帝教的兴起》指出,晚清时期的国家社会管理功能的废弛、国家政治控制功能的失效和国家意识形态倡导功能的脆弱性给上帝教的兴起提供了关键的历史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细珠副研究员的《论立宪派、地方督抚与清廷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国会请愿运动中各派政治势力的互动和斗争进行了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黄贤强副教授的《外来知识分子与晚清国家和社会》对晚清时期受西方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知识分子回国服务的原因以及他们给晚清中国的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科学等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展开了研究。
二、侧重于社会史的角度
切入点集中在宗族、慈善和赈济等方面。如唐力行教授的《“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以太平天国战后徽州绩溪宅坦村胡氏为样本,考察了胡氏在战乱后重建宗族记忆的措施和过程,并指出: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因为它与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是一致的。
苏州大学徐茂明教授的《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以晚清苏州潘氏在减赋中的角色为例,探讨了士绅家族在国家与地方权力关系中的角色。
苏州大学博士生黄鸿山和王卫平教授的《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通过考察和对比了太平天国战争前后苏州规模最大的四个慈善组织的收入来源和管理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浒博士的《地方社会与国家的跨地方互补》指出,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后,由绅士、绅商等举办的义赈事业在救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集中体现了晚清义赈机制所发生的变化。
三、侧重于经济史的角度
安徽师范大学马陵合教授的《对抗与妥协间的游移》认为,无论是商办铁路公司内部的资本构成,还是其体现的民间力量与政权力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均极为错综复杂。
与会代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些共识对于以后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必将起到促进作用。至于会议存在的分歧和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和领域,对于推进晚清史研究当然有积极的意义。本次会议的召开将在晚清史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