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九十周年学术研讨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由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成都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历史学会等17个单位、团体联合举办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纪念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下旬在四川金堂县召开。
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四川保路运动和四川社会的现代化
有学者认为四川保路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早期现代化运动。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四川社会早期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对此,学者们一致认为保路运动无论是在推动民族独立还是在推动国家现代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关于辛亥革命和巴蜀文化、中华文化现代化的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使人们的现代化意识开始得以觉醒,传统的巴蜀文化发生嬗变,主要表现为市民意识实现由尊崇皇权向革命排满意识的转换、现代化意识的觉醒、文化心理的转型、革命精神的突起以及文化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四川保路运动和荣县首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吹响了武昌起义一举获得成功并得到全国响应的胜利号角。
三、关于辛亥革命与制度创新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制度创新的历程。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制度创新的尝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者之间的过渡则是清末新政。从戊戌到辛亥的现代化历程凸现出改革孕育了革命,革命深化了改革的趋向。有学者指出,政治制度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一切革命或改革的根本问题。
四、关于辛亥革命与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如果不仅把辛亥革命当作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把它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历史过程来加以考察,那么它与四川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对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起步提出了时代要求。(2)对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态势进行了初步检测。(3)为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实效打造了“活动平台”。(4)对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最好回报。
五、关于辛亥时期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革命反满的同时,也把维护与促进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奋斗目标。孙中山关于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辉思想与斗争实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早期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价值的间接具体体现。
有学者指出,追求平等与效率完美统一是近代中国乌托邦思想的共同特点。孙中山看到资本主义起点平等制度与平等之间存在着不相容性,同时也意识到没有效率的平等与平等之间也存在着不相容性,并力图加以解决。
会议还讨论了荣县首义、保路运动和同志军大起义及妇女斗争、城市发展与社会流动、新军、立宪派、近代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总体上,本次研讨会对国内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化产生相当的影响。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