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光复会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由民革上海市委、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中山学社共同举办的“纪念光复会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8日在沪召开,辛亥先贤后嗣和本市学者专家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光复会创立的社会背景与政治影响
刘城白从光复会与《天义报》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天义报》的办报宗旨。反映部分光复会员的思想,扩大了光复会的社会影响,在当时影响很大。该报后期还翻译发表了《共产党宜言》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播作出过贡献。
丁凤麟从新的角度论述了革命党人在地方政权和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认为1912年1月成立的浙江临时省议会,制定的浙江省临时约法,议决的军政府官制和省预算,初步确立了先进的地方政权民主模式,反映了取得政权后的革命党人以法律的形式宣告胜利并维护革命成果,体现了革命党所追求“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其地方自治到县一级的规定和探索,富有原创性。
汤仁泽认为,光复会具有地方特点,又受传统影响,对它来说,过于强调地方而忽略全局,不易革命团结;而过于强调传统,又不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些因素制约了它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光复会的重新评价
由于受正统论的影响,以往对光复会的评价多瞻前顾后,有失公允,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评价,提出了新见解。
廖声丰、黄福寿梳理了史学界关于光复会性质的讨论,他们指出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各种分歧、矛盾,都是革命派内部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同探索,尽管在一定程度、一定时候影响了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发展,但从光复会绝大多数的领导和骨干对其启蒙救亡的追求和实践来看,它是一个对近代中国的进步起了巨大作用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沈渭滨认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无不发动会党进行革命,同盟会曾经这样做,可惜没有坚持,光复会也这样做,并始终坚持着。
三、关于重要人物的论评
蔡建国着重论述了任光复会会长期间的蔡元培。认为他是一个有着强烈时代意识的思想家。在思想领域,面临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由此形成的互相摩擦、借鉴和融合。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在思想上保持一贯性并非易事。然而,蔡元培在如此复杂的社会中不断前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因为他有着振兴中华的强烈理念和思想。
邵雍对陶成章与会党关系进行论述。他认为陶成章联络会党有三大特色:一是与非光复会同志进行合作,二是利用学校为基地,三是不仅联络洪帮,而且联络青帮。
马自毅以《申报》1907年7月至9月间对徐锡麟枪击恩铭和秋瑾被捕就义的报道、评论为事实,论述了当时舆论与真实的差异。认为当时社会舆论言辞之激愤与大胆,对涉案官员抨击之猛烈,超过了今人的想象,而涉案官员因舆论追问而为自己洗刷申辩,用词温卑。
奋卫东、曹维忠论述了徐锡麟与安庆起义关系,认为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进一步激荡起革命党人反清武装起义的风潮,加速了清末民主革命的进程。
段炼对鲁迅关于“ 暗杀”与“ 立人”关系的思考提出见解,他不赞成采用暗杀的手段,强调“暗杀”与“ 立人”是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青年人的生命应该得到珍惜。
陈兆奋追述了其父陈威作为光复会秘密会员先进革命的具体经历,指出辛亥先贤的革命功绩当追思弘扬。
庄俊芳对李燮的政治“ 沉沦”作了多视角的分析,认为李燮列名“筹安会”并非自愿和主动,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主要是因为同盟会陈其美等人的排挤和压制,导致其逐渐丧失革命斗志。刺陶案的形响,对家族安全的考虑,以及自身思想和性格的缺陷,也是其中的因素。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