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由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29 —31 日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80 多位学者向会议提交了69篇论文。会议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关于同盟会
张磊的《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为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在民主革命年代起着“革命之中枢”的作用。蒋永敬的《孙中山革命希望的新纪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从“中华民国”、“三民主义”、“国民革命”三大名词的产生,强调了孙中山及同盟会对开启20世纪新时代的伟大贡献。关于同盟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的有刘遐龄的《同盟会与华兴会的渊源》、沈寂的《军国民教育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潘君祥的《同盟会组织在上海的公开革命团体——中国国民总会》、戴鞍钢的《孙中山与中华革命党》、胡国枢的《兄弟阋墙、百年沉怨——同盟会与光复会“窝里斗”的历史教训》、庄金的《流与支:论共进会与同盟会的关系》、盛永华的《同盟会与中国早期妇女运动》、谢俊美的《中国同盟会的三个月执政与辛亥革命失败》、汤志钧的《光复会与上海光复》、李国林的《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与同盟会的关系及后果》、陈晓东的《评同盟会对唐绍仪内阁的态度》等。
二、关于孙中山和其他革命者与同盟会成立及其关系
周兴樑的《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认为孙中山在同盟会缔建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和杰出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是三民主义思想学说与留日学界革命热忱的结合,才使同盟会及时而建。韦玉华的《影响同盟会的重要人物邹容》、普莱斯的《同盟会的成立
———人事与策略》着重强调程家柽在同盟会成立过程中所起作用。还有大里浩秋的《1905 年的中国留日学生》、刘学照的《共和革命先觉秦力军及其立党救国论》、邵宗海和白中的《同盟会成立时知识分子对孙中山的态度》、俞慰刚的《戴季陶与同盟会》、易惠莉的《孙中山、辛亥革命与山田良政、山田纯三郎的关系》等。
关于同盟会各分会的革命活动的有:庄淑红的《同盟会活动与台湾》论述了王兆培等人的贡献和台湾同盟会发展轨迹、历史作用。还有马兖生的《同盟会檀香山分会的资料》、李谷城的《香港对辛亥革命的义捐》、梁耀强的《同盟会与香港华商的关系》、徐新的《华侨陈芳家族与同盟会》、王劲的《论同盟会在西北地区的活动》、李伯新的《辛亥革命与香山光复》、汤仁泽的《同盟会中部总会和上海光复》、渠长根的《同盟会河南分会革命活动简介》、薛伟强的《京津同盟会与辛亥革命》、马自毅的《徐锡麟刺恩铭案史料辨析》、并木赖寿的《辛亥革命前后的教科书问题》等等。
三、关于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的思想
朱宗震的《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困局》认为三民主义作为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目标是合理的,但在孙中山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操作有许多矛盾和空谈,以至实践结果有相反之处。林家有的《孙中山民生史观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从同盟会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分歧谈起》观点恰恰相反。沈渭滨的《孙中山“民生主义”再研究》赞同林家有的观点。同专题研究的还有凌渝朗的《中山先生革命理论与当代政治思潮密切关系》、苑书义的《孙黄自由观的碰撞》、魏萼的《孙中山在同盟会时期的经济思想》、史全生与华强的《孙中山军事思想剖析和评价》、王兴业的《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赵青的《孙中山民权思想及其实践的探索》、张元的《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拓展》、廖大伟的《〈民立报〉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邵庸的《兴中会时期孙中山与美国致公堂的关系》、陈家辉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宣言“平均地权”在台湾地区的实践》等。
四、关于同盟会、辛亥革命与周边国家革命运动的关系
与会的两位韩国学者带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韩两国革命思想与革命运动相互影响的论文。如裴京汉的《同盟会时期的中韩纽带———留日中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朴明熙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韩中互助运动》。同专题研究的还有李玉贞的《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与俄国革命者的互动》、吴云翔的《同盟会与东亚民族主义的勃兴》等。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