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1981年10月12—15日,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武昌东湖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国内外学者120多人。这是继1961年在武昌举行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以后,又一次关于辛亥革命的大型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一、辛亥革命的性质和社会基础问题
大多数与会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一些外国学者则认为,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十分薄弱,资产阶级并未形成领导一次全国性革命运动的力量。国内学者则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外历史上常见的现象,欧洲资本主义开始也只是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地区发生,却具有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意义。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学者着重从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方面,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社会基础。学者还就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进行了讨论。
二、对立宪派的评价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过去对立宪派全盘否定,是不公允的,但那种把立宪派说成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主导作用的看法,也值得商榷。有的学者倾向于给立宪派以更高一些的评价,认为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两个政治派别, 其政治目标都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三、关于对孙中山的研究
与会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伟大的革命,是孙中山一生最富意义、最有影响的业绩,他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先进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思想是时代的顶点。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孙中山个人而言,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四、关于若干人物的评价问题
与会学者对过去贬低宋教仁的观点提出了看法。宋教仁没有经过改良主义的曲折,直接投身于革命洪流,他提出的“禁豪强兼并,设增价税”的土地政策, 与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意思基本相同。可见他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二民主义者”, 而是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者。个别与会学者认为,对黎元洪既要看到他反动的一面,也要分析他转变的一面。
此外,对于张培爵、井勿幕、杨增新、汤化龙等人,会上都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
五、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反封建思潮
与会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是整个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同盟会成立为界标,可把辛亥前十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批判对象是封建意识形态,后期主要批判封建帝制。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新思想运动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孔反封建思想。有的学者指出,孔教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核心,凡反孔不彻底的人最后都会开倒车。有些外国学者认为孔学在中国起了代替宗教的作用,儒教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辛亥革命时期对孔子的批判不彻底,需要补课。有的中国学者认为,在批判时,要把孔子原教与后人对孔学的改造和利用区分开来。
外国学者还论述了清末近代教育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变化起的重大作用。这次学术讨论会还就“同盟会与光复会、华兴会的关系”、“会党的作用”、“南京临时政府和各省军政府”、“辛亥革命与农民”、“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 以及“必须重视对清史的全面研究”等问题,展开了坦率、有益的商讨。会场思想活跃、态度谨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会中外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组织成功的、学术水平相当高的讨论会。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