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会议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0-12-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1987年10月7日至10日,民国档案和民国史学术讨论会在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主办的。主要研讨民国档案的开发利用问题和中华民国史上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主要是1937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的问题。出席会议的中外学者有110人,其中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学者20余人。大会共收到论文88篇。这些论文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这次会议的学术活动分为大会报告和小组发言、讨论两种形式。中外学者30余人相继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分政治与人物、军事和中外关系、经济和文化、民国档案等四个小组。在小组会上,由中外学者简述自己论文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评论研讨和答辩。
这次学术讨论会,对过去我国史学界研究甚少的一些薄弱环节,甚至一些无人问津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会上讨论了关于抗日战争的演变和战略得失问题,关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间题、政治问题,关于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问题,关于抗日文化史的研究问题等。对抗战中的人物评价、近年来民国史的研究状况和如何深入研究民国史等问题也进行了研讨。
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对民国档案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央档案馆馆长王明哲就民国档案在党史研究中的作用、开放档案和档史结合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南京民国史研究会会长施宣岑,副馆长万仁元、赵铭忠,研究馆员陈鸣钟、方庆秋,副研究馆员陈兴唐、李柞明等,从民国档案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档案馆的研究工作和编辑工作等方面,广泛进行研究,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
为了做好民国档案的开放工作,施宣岑、万仁元认为,民国档案的进一步开放,目前主要有三项工作要做,一是民国档案指南的编制和公开出版;二是档案检索系统的编制和开放;三是民国档案信息网络的建立。赵铭忠认为,从民国档案的情况看,除了极少数的档案不适宜开放外,其余均可向社会开放。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目录的开放范围,使利用者一般都能自行检索所需要的档案。大家都认为,“编”和“研”是两个不同概念,应独立分开。有的学者认为,“编”是提供史料,是服务性的,是属于档案整理工作的范畴,“研”是利用史料,通过对各种历史文件的剖析,阐明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属于历史研究工作的范畴。历史档案的史料编辑工作,是服务性(提供史料)与研究性相结合,而以研究性为主的一项工作。有的学者认为,在档案馆中,史料编辑工作是提供档案为利用者服务,而研究则是利用档案,不能因为编辑过程中必须进行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而将“编”、“研”合二为一。但有的学者认为,“编”和“研”不要绝对分开,“编”没有“研”做不好,“研”没有“编”也就没有基础。档案馆的研究工作应以有利于全馆工作为前,但工作要分档次。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