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0-12-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2007年11月13-16日,由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领导小组、孙中山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孙中山思想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风光绚丽的中山市长江水库景区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60余名学者,提交论文51篇。主要观点如下:
一、振兴中华喊出和谐社会先声
台湾学人提出, 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孙中山思想乃针对19世纪末叶中国生存之危机并考察20世纪初年西方文化与科学危机而提出的理论与学说。与会者一致认同孙中山的精神遗产富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继承和弘扬这一历史文化精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有裨益。有学人强调指出,对三民主义应当给予更高的评价,因为孙中山当年“超前”的理想对当今的建设更具参照和借鉴作用。
二、“调和”是和谐社会的杠杆
不少学者从“和谐”的视角切入探究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理喻。祖国统一是孙中山的夙愿,他开创民主共和时代、整合裂变国家、追赶时代潮流、为祖国统一不懈奋斗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孙中山始终是全体中国人和世界华人的共同精神纽带,其统一中国的思想实践,对今天的祖国统一大业启迪尤深。
三、大同理念与和谐社会
学者们把握时代脉搏,以不同的视角探讨孙中山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迪。认为大同理想是孙中山的矢志目标,“三民主义”的大同情结,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与会学者认为,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建设“四万万人做皇帝”的民权时代。民权社会就是民主社会,孙中山采撷“权能分治”作为民主政制建构,“权能分治”的精髓是造就一个全能政府,置“五权”分立,限制“侵权”,同时引入“道德”作“润滑剂”,以充分发挥“权能分治”的功能,消除人民与政府间的矛盾,建立一个以平等为基础的真正的和谐社会,从而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四、和谐诉求与孙学价值
不少学者探究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和博爱、公仆精神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笔触博爱观、宣誓观、公仆精神、政治制度、党魁集权、五权宪法、进化观、社会建设、土地产权等等。学者一致认同孙中山提倡“男女平等”、民主平等、反对特权、造福百姓的公仆精神。他在临时大总统任上,一扫旧官场习气,为民主风范身体力行,关心民瘼,公而忘私,成为为民众景仰的“平民总统”。他不计荣辱权位,清廉秉正,“不蓄私产”的品行,高山仰止。
五、孙中山研究如何深化
孙中山研究如何深化,学人共识多多。一是认知亟需升华。二是史料尤需挖掘。三是领域有赖拓宽。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