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海外华人”学术研讨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0-12-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由上海中山学社主办的“孙中山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5月20——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台湾以及新加坡
 

  由上海中山学社主办的“孙中山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5月20——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台湾以及新加坡、美国的4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现把讨论与争鸣的问题与热点综述于下:

  一、孙中山与海外华侨的联系

  陈昌福教授的《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中国致公党建立的历史准备》一文分析了致公党前身—海外洪门致公堂以及致公党的前期历史。林金枝教授在《辛亥革命、南洋华侨与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中充分肯定了孙中山思想在海外的广泛影响。马克烈的《南洋华人植根于当地社会的历史基础》一文,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杨立强、戴鞍钢先生的《孙中山与华侨国内投资》一文,论述了孙中山鼓励华侨投资国内经济建设的主张,赞扬了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为宣传他的经济主张、倡导其建设方案的努力和贡献。

  二、“海外华人”、“华人经济”及“华人经济圈”

  丁日初教授的《东南亚华人财团的发展与成功浅说》一文,论述若干入了居住国籍的华人家族。不少学者还剖析了海外华人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至于海外华人经济与居住国整体经济的关系,与会者的看法则较为一致,认为从历史发展看,海外华人经济已越来越融合于居住国当地经济,并且日益成为所在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华人经济”讨论的延伸,与会者还对郑竹园提出的“大中华经济圈”或“大中华共同市场”展开十分热烈的争鸣。

  三、全球性的海外华人“认同”问题

  林其铁研究员的《五缘文化与华商经贸网络》认为,二战以后,在海外华人中,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为纽带的五缘文化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为发展。崔贵强的《新加坡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变》一文详尽分析了当地华人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化过程。美国学者凌渝郎在报告中提出了美国华人传统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的隔阂与共存问题。姜义华教授的《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一文,不同意美国学者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他认为不同的文化会有摩擦和冲突,但同时也会有融合和同化。汪熙教授为评估海外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和摩擦,应该注意到文化的差异不是不同文化本身的差异,而是文化水平的差异。戴鸿超认为,用在美华人的历史例子来反驳亨廷顿,实际上是用美国内部的文化冲突来反驳亨氏的国际文化冲突理论。

  四、亚太世纪与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杨小佛认为,当今世界,亚洲世纪正在形成,只是当今亚洲还面临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集团化的挑战。戴鸿超认为,亚洲要趋于一体化,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作为前提条件,但要实现这一点,难度很大。俞新天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中国的作用》中指出,亚太地区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身特点,具有广阔前景。

  会议期间,美国、新加坡学者还向与会者介绍了海外中山学社以及海外学者的孙中山研究。郑竹园并代表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的“海外中山学社”向上海中山学社赠送了镌有“弘扬中山思想”的匾额。台湾中山学社也为会议发来了贺电。四天的会议,与会者各抒己见,争鸣热烈。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