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世界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0-12-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2001年3月11至13日,由日本创价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孙中山与世界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40余篇。以下将与会学者提出的部分学术观点做一综述。
一、孙中山与祖国和平统一
有文章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孙中山对列强、对军阀等的认识有所变化一样,他对当年议和的评价也改变了。有文章认为,孙中山在1919年以后,越来越趋向于通过武力实现统一,以谋求国事的根本解决。但也有学者撰文指出,考虑到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后撰写《实业计划》等史实,不能说孙在1919年后已转向武力统一。有文章认为,孙中山在1924年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表明他已经从武力统一转变到和平统一,而这一转变应予以充分肯定。
二、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和活动
有学者专文探讨了欧战期间孙中山在以外交力帮助武力从事革命中的得失正谬。有德国学者也考察了孙中山获取德款一事。有多篇论文分析了孙中山联日反袁(及后来“联俄”)中涉及主权方面所做的妥协。许多与会学者还强调,尽管孙中山与袁世凯所做的某些事情在形式上有类似之处,但两人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同的,爱国、卖国的单纯观点不能适用于当时的孙中山。
三、关于孙中山的“联俄”政策
有学者试图将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的关系放在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有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共产国际与商团事件的关系。有人把孙中山、国民党与西方列强矛盾的激化看作苏俄在华推行民族利己主义战略的产物,其结果是广东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了牺牲品。另有人却指出,孙中山到了晚年,终于抛弃了对列强的幻想、轻信与恐惧,以前所未有的坚决反帝反封建的战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长治久安与反帝废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
四、关于孙中山的大同理想
有学者对孙中山大同思想的概貌和形成、变化的过程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有学者专文探讨了孙中山思想的传承与独创的问题。有人认为,在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与侵略者抗衡的年代,强调中国的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仁善”来抗拒侵略者的强权,也不失为较为理智的办法。有学者说,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是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和大同理想的重新诠释,但由于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虽然在亚洲儒家文化圈中能够成为反对霸道文化的一种武器,但并不含有近代国家关系中所应遵循的自由、平等和民族自决等原则内容,因而难以成为团结亚洲各个民族的思想纽带。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