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0-12-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92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与《近代史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座谈会,就“民国时期的历史地位”进行座谈讨论,所内外近
 

  1992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与《近代史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座谈会,就“民国时期的历史地位”进行座谈讨论,所内外近30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中华民国史》主编李新认为,民国史很重要,不仅从中国历史看如此,从世界历史看也是如此,因为二十世纪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历史,以史为鉴,首先就要研究民国史,研究民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及其成败得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还应与世界变化、中国自己前后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孙思白认为,民国时期虽然很短,但它上接清朝,下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剧烈变革的转换时期,不能因为它存在的时间短就忽视它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社会是个复杂而又表现了一定进步的社会。丁守和认为,民国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关键时期。民国史的主题是什么,革命是不是唯一或最主要的线索,近代化的问题,改良的问题放在什么地位.如何在科学的唯物史观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这段历史,还需要在实践中探讨。从翰香提出,二十世纪对中国的重要性究竟表现在何处,如果说经济是基础,那么如何估计民国时期经济的状况和它在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座谈会上有较多学者从中外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民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刘存宽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相当重要,但目前研究还不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无法对国内的情况作出完整的说明,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陶文钊提出,就民国时期的中外关系而言,以巴黎和会为界,此前是中国不断丧失利权,此后是中国逐步收回利权,一直到抗战胜利成为五强之一,尽管很大程度是名义上的,但也反映了中外关系中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中处于上升态势,不仅是许多仁人志士多年奋斗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逐步觉醒。历史不能截断,今天的中外关系也仍有当年的遗产,深入研究将对今后的中外关系有助益。章百家认为,以往的历史研究强调突变,但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渐变也是有意义的。薛衔天强调要重视民国时期中外民间关系,如民间外交、民间经贸、民间文化交流。因为政权可以有更替,人民之间的往来是永存的。

  座谈会上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讨论中提出的许多看法富于启发意义,有助于活跃研究气氛。同时大家表示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学术研究中的双百方针,提倡讨论与争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民国史研究必将在未来的年代取得更大的发展与成就。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