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0-12-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由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9月22日至24日在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34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及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17篇,内容涉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对外关系、文化教育等。主要内容如下:
一、民国人物研究向理性化、个性化发展
人物研究历来是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此次会议以人物研究为主的论文有近30篇,其中焦点在孙中山(9篇)与蒋介石(6篇)。有关孙中山研究,突现出特色和新意。蒋介石研究在会议上亦备受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民国史研究的新发展。在人物研究方面,会议还显示出两点值得注意的趋向:一是与个体人物相比,民国时期特定的社会群体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二是有研究者提出民国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
二、民国政治史研究视野的扩大
在政治方面,论文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反帝问题、国民党的内部斗争及结构、国共关系、其他政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地方发展等。相比较而言,“纯粹”研究民国政治史的论文在会议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至少说明学者的视野更加开阔。而在政治领域,学者更注意用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传统的”课题。
三、民国经济与对外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化
此次会议论述民国经济的论文有10余篇,香港学者郑会欣《贸易调整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一文运用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探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政策。还有一些学者从战后国民党政府执行的统制经济政策上探讨战后国民党政府崩溃的原因。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债研究,本次会议也有文章论及。对外关系方面,会议收到的论文共计9篇,其内容涉及较广,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
四、南京大屠杀是抗战史研究的热点
学者在加强研究的客观性方面取得了进展。如张连红的《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屠杀来临、屠杀中、屠杀后南京市民的心理反应。
五、民国社会文化史研究注重内涵与视角的转换
此次会议反映了民国社会文化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取向:学者乐于选取看似细小、实则内蕴丰富的课题,试图“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