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学术讨论会
辛亥革命网 2010-12-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小玲 查看:
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5月25-27日在湖北随州市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随州市委宣传部、随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新闻单位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讨论会。主要论文观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面有所扩大,提出了若干新的课题
如有学者对清末幕僚精英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了客观的考察;有学者认为辛亥前后西北军阀完成了由封建时代旧式军阀向民国时期新军阀的性质过渡,而辛亥革命对他们的角色转换起了催化作用;有学者论述民国初年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并比较了民初与辛亥时期商人政治参与的不同特点;黄兴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有学者从黄兴的言论中爬梳整理出黄兴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这位历史伟人的认识很有帮助。一位回族学者对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的论述可谓对“这种有价值的运动”进行了“真挚的认识”回顾。
二、老课题的研究有所深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有学者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国人对“黄祸论”的反应,使得对“黄祸论”的研究亦有所深化。有学者对张謇等江浙绅商集团的历史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分析该集团如何左右立宪、如何操纵与消解革命,揭示了他们对辛亥前后中国社会走向所产生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黄兴在民国初年坚持反对外国侵略,坚持反对专制独裁和帝制复辟,其主流是好的。至于赞成南北议和,以及让位袁世凯,是一次有原则、有条件的妥协,说妥协是黄兴在这个时期的基本倾向,是不符合当时实情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的创新
有学者 “关于新军发难辛亥的历史言说”,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清末新军的“革命化”及其在政治变革中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新的诠释,说明了作为维护清朝统治工具的军队为什么会被人利用来反对清王朝。有学者从孙中山的筹款活动去分析他对革命依靠力量的认识:革命需要经费,而华侨那里比较容易弄到钱,所以他就重视依靠华侨,称其为“革命之母”。有学者从主权意识的确立与民族国家认同的角度既肯定了19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的民族觉醒,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没有找到从文化民族到政治民族的有效的转换机制和方法。有学者认为孙中山一生的理论和实践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理缺席”、“主义退场”的情况,“民权”在其“民权主义”和“民权斗争”中已经开始悄悄淡出。有学者从武汉城市近代化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城市背景,对张之洞的“种豆得瓜”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张之洞与武昌起义虽没有直接联系,但却有深刻的间接影响。有学者对武昌首义精神的概括,对武汉历史文化形象的设计,对于武汉人弘扬首义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发展旅游事业都是有帮助的。
这次会议是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系列活动的隆重序曲,也是对近年来湖北省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与检阅,同时又是为在武汉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所进行的学术准备。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