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之都”研讨首义都督(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 作者:飞翼 查看:
萧致治(左)裴高才(中)在研讨会上作中心发言
武汉大学萧致治教授就黎元洪从南京到湖北期间的新军时段进行了阐发,尤其是对黎元洪主持制订中国陆军改革的第一个法规《湖北练兵要义(十条)》、打造近代中国与北洋军齐名的“南洋军”的品牌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充分肯定。吴剑杰教授则从张之洞的历史文献中,评说了清末时期的黎元洪。
讽刺小说让“床下都督”不胫而走
不仅如此,萧致治、吴剑杰、王士毅、皮明庥等学者,从史学和人体常识的角度,对“床下都督”提出了质疑。
皮先生说,文坛上常将黎氏讥为“床下都督”,缺乏佐证。王教授援引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一位参加首义的旅台将军的话,称“床下都督”是对黎元洪的污蔑,萧教授采访过辛亥百岁老人喻育之,喻也说“床下都督”不符史实。吴教授则认为,此时身体已经发福的黎氏,是不可能钻进床下的。
其实,“床下都督”源于当时的文艺作品。《首义都督黎元洪》第十六章中对此进行了详尽描述。书中说,当时正值袁黎勾结屠杀了张振武,反黎、拥黎的两大报纸《震旦民报》与《群报》展开了一场文字战。老报人蔡寄鸥在《震旦民报》发表了一篇社评,指斥黎元洪于起义之时,匿避于床下,名曰“床下都督”;汉阳失守后,又弃城潜逃,成为“逃跑都督”。对此,《群报》则极力为黎辩解,称黎元洪“匿迹床下,觉竖子之不足与谋;弃城逃走,乃效法孔明之空城计也”。继而,才思敏捷的马野马与蔡寄鸥,又以对方论点为题,以纪实的手法,讽刺的笔触,一气呵成写成了《床下英雄传》和《新空城计传奇》两篇小说,并连续在《震旦民报》上发表,顿时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
黎黄陂与故乡生死相依
《首义都督黎元洪》一书的作者裴高才作了题为《首义都督黎黄陂的故乡情结》的主题发言。他从《惜才、育才、护才》、《勤奋、廉洁、亲民》、《乡情、乡亲、乡音》、《好学、助学、兴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发。他说,黎元洪生于黄陂,长于汉阳,发迹于武昌,魂归洪山土宫山。与故乡生死相依。他不仅身边的谋士大都是湖北人,而且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包括第二故乡)为己任,先后有8所大中小学或场馆在他的支持与帮助下,兴建、改建或扩建,捐资总额达15万银元。其中他捐资兴建的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系武汉地区仅存的建于抗战前的三处体育设施之一。同时,他还介绍了摄于武汉的孙中山与黎元洪的合影照片至今仍收入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香港也曾放映过《黎元洪起义师》电影专题片。所以,一个世纪来,“黎黄陂”成为黄陂、武汉、湖北乃至中国的一张有如历史上的“柳柳州”(柳宗元)以地称名又各异其趣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