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辛亥革命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91年9月27至2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省社科联、广东历史学会、广东孙中山研究会、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市社会

  1991年9月27至2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省社科联、广东历史学会、广东孙中山研究会、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市社科联、中山大学历史系、暨南大学历史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广东省辛亥革命80周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如下: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与会学者一致肯定辛亥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对于民主革命两个阶段的更替,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民主共和的胜利,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政治的觉悟。有的学者提出辛亥革命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反映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

  学者们还就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有的学者认为,废科举引起了社会系统的全面震荡,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也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有学者指出清末绅、商、军、工、农各界在爱国民主斗争中呈现汇聚融合的总趋势, 学潮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一股激流。有的学者考察了清末地方自治,指出它尽管带有改良色彩,但仍不失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后勃然高涨的实业救国思潮,无论在思想内容、理论深度、政策水平,还是在模式设计上都远比前清时期前进了一大步。

  二、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关于建立大同世界的构想,是在对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现实深感不满并渴望出现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这种构想反映了孙中山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企图。有学者分析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性质,认为不论从他所作的界定,或是从他设想的所有制性质来看,都是多维的、不确定的。又有学者指出,振兴实业与对外开放,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事业,仍有现实意义。还有学者提出,在哲学领域,孙中山思想的最大成果是他独创的“知难行易说”,今天应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新探讨其价值,肯定“知难行易” 是新科技革命的需要。

  与会学者就孙中山的早年思想展开了不同意见之间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早年孙中山头脑里的革命思想和改良思想在斗争中消长,上李鸿章书的失败,标志着前者最终战胜后者。另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的上书主张不宜笼统地称为“改良思想”,而应称为经济建设思想,这一时期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经济建设等思想同时并存而不是此消彼长。还有学者引述日本外务省档案,指出惠州起义前孙中山已有共和国思想,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三、辛亥革命与广东

  与会学者指出,广东是孙中山的故乡,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在广东酝酿、发展的。兴中会会员多为广东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首次武装斗争也是在广州策划的。可以说,近代中国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广东开端的。有的学者还指出,在广东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破坏。在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面前,光复后的广东军政府表现得软弱无力,收回中国主权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帝国主义在破坏和干涉活动中维护并乘机扩大了侵华权益。

  对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军政府裁编民军之举,与会学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点认为,民军绝大多数是劳苦大众,是同盟会领导和组织下的主要革命武装力量,为广东光复建立了丰功伟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解散和镇压民军,严重地打击了人民群众在辛亥革命高潮中涌现出来的革命积极性,是造成广东“二次革命” 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裁编民军是客观形势的要求,不意味着对民军历史作用与功绩的否认。它基本上贯彻了孙中山关于对民军分别遣留、裁编兼并的方针。从社会效果来看,主流是积极的,广东“二次革命”的失败与裁编民军没有多大关系。

  有的学者还依据当时的报刊资料, 指出当时广东的社会治安问题极为严重, 盗匪横行。由于在农村中找不到任何支持力量, 军政府“清乡”一年多以后, 社会秩序更加混乱。说明当时的革命党人由于政治、组织上的弱点,即使在视为根据地的广东,也难于建立巩固的统治。

  有的学者提出,辛亥革命为广州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使之获得额外的动力,因而民国初期的广州近代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及军阀混战。使这一发展存在不少局限。

  在这次研讨会上,有的学者结合实例,就鉴别有关辛亥革命的回忆录可靠性的问题指出,回忆录虽然可贵但也不是可以绝对信赖的,需要注意记述者是否具备了解事实真相的客观条件,是否有正确记述事实的必要素养,是否存在捏造事实、歪曲真相的主观意图。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意见很重要。他们还举例说,胡汉民自传谓辛亥光复初期广东社会秩序安定,这与当时所有新闻报道和所有其它有关的回忆录都不相符,显然不足信,目的是为自己辩解。至于极少数人如自称参加过三· 二九起义的“罗锦泉”胡编乱造的假回忆录,则更应予以揭露,以免鱼目混珠。有人还依据新闻报道,说明一般引用的回忆录关于粤军二十营成立经过的说法亦多不符事实,并据以指出孙中山南下护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革命党人掌握的军队而非过去一般所说的滇、桂军阀。学者们还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图书馆、档案馆加强联系、合作,尽快抢救和利用濒危的辛亥革命史料交换了意见,初步商定了一些可行的计划。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