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见证侵粤日军投降签字
辛亥革命网 2012-03-15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煦钊 查看:
车流湍急的东风路上,有处安静的殿堂。矮草高木黄墙蓝瓦毫不遮掩地透出一围疏阔的红栅,向路人展示她的与众不同:台阶立九五之尊意,山兽取十数之阴制。这里,就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建的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所在的位置背依秀山,地处羊城传统中轴线之北端,一片方城在其左右开张。清末之时,曾是训练新军的督练公所。
中日甲午战争饮恨后,鉴于旧有湘、淮等军腐不堪用,清政府下令由张之洞、聂士成、袁世凯等创立新式陆军。新军“习洋枪,学西法”,在武备、编训等方面全力向西方学习。现代军队师、旅、团、营、连、排的建制,也在当时以镇、协、标、营、队、排等名立下雏形。当辛亥之时,广州新军由标统赵声以下至士兵多已是同盟会成员。可惜的是,因精良的枪械被两广总督张鸣岐转配龙济光的“济军”,武昌举义后,赤手空拳的广州新军竟然无法响应。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这是明末著名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对木棉的赞颂。而纪念堂内,就有一株几与中山先生同代而处的木棉。
这株木棉王如今依然繁茂,每逢春末夏初,依然褪尽丛绿,红怒枝头。她静静地,见证了300余年的历史变幻以及百余年来战乱风云:她看着督练公所被龙济光据为“振武上将军府”,看着孙中山在这里设立大总统府,看着陈炯明部将叶举炮毁府邸,看着广州人民在这里重修殿堂,看着日军在这里投下7枚炸弹,也看着侵略者在这里签下投降书。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6年,“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委员会”悬奖征求纪念堂设计方案。当时的招标要求就称:“庄严固丽、暗合孙总理生平伟大建设之意味”、“堂内以容纳5000人为最低限”、“声浪传达、视线适合以臻善美”。最终,刚过而立的设计师吕彦直一举拔筹。
史载,吕彦直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191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在夺标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前,曾获得南京中山陵墓设计一等奖。
在后人评析眼中,吕彦直的设计堪称中西合璧、古为今用的完美之作,他取“拜占庭”之立柱穹顶,但变为“攒尖八角顶”;取钢梁混凝土之建材,却裹以歇山琉璃;取“重檐九脊”之帝制,但易黄顶为青瓦;取龙饰凤纹之古意,却改为碧浪祥云。
1938年6月,日本军队的飞机在纪念堂投下炸弹,所幸未毁建筑,但弹片残斑至今仍留存在外墙之上。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广东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建国后,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至1998年,中山纪念堂曾8次修葺和完善。1962年中山纪念堂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