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辛亥革命网 2010-07-28 00:00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参考消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已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象征,而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也已成为人们心中璀璨夺目的文化圣地与历史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12号。这里既是新加坡的文史中心、文化及国民教育基地,也是旅游胜地。它不仅得到了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精心呵护,也备受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追求祖国和平统一的炎黄子孙的青睐与推崇。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已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象征,而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也已成为人们心中璀璨夺目的文化圣地与历史殿堂,成为华人世界珍贵的精神遗产。

  一座历史的殿堂

  在大人路12号铁门旁的矮墙上,由新加坡著名艺术大师陈瑞献题词的“晚晴园”三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推开铁门,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草坪旁矗立着的一个高约3.5米、重达16吨的赤褐色巨石,正面分别用中英文刻着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题词:“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背面是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环绕巨石的是一段白色的U字形长城微缩景观,左右两边的小钢板上分别写着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名言。看到这块巨石也就真正叩开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大门,同时也步入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是一座巴拉甸式两层独立洋房。该建筑始建于19世纪末,最初名为“明珍庐”,后被当时的橡胶业巨头张永福买下,供其母亲陈宝娘安享晚年。他取唐朝诗人李商隐名句“夕阳怜芳草,人间爱晚晴”里的“晚晴”两字,将“明珍庐”更名为“晚晴园”。

  张永福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热心支持者。1906年2月,他将这幢独立洋房送给了孙中山,以方便他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孙中山正式在新加坡组织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设址于晚晴园。此后,孙中山还在晚晴园策划了几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及反清革命活动。从1900年至1911年,孙中山先后8次到新加坡,3次在晚晴园居住与办公。他与家眷最后一次住在晚晴园是1910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晚晴园由当时的中华总商会(现在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接管。此后,张永福将晚晴园卖给了一位印度商人。但新加坡同盟会的老同志非常珍惜晚晴园那段光荣的历史。1937年,新加坡6位华社领导人合力将晚晴园赎回。1940年元旦,晚晴园举行开幕典礼,开放供参观者凭吊瞻仰。但是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晚晴园被日军充作通讯部。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晚晴园已是满目疮痍,四壁萧然。

  1964年12月,为了纪念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华总商会对晚晴园进行了翻新。1994年,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将孙中山故居评定为国家级古迹。1995年2月,时任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长的杨荣文(现为外交部长)到晚晴园参观,他认为晚晴园是新加坡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局势。为了让年轻一代对过去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应该将它翻新,重新赋予它生命。

  于是,中华总商会积极进行扩建工作,在1996年将晚晴园改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此后,经过长达4年的努力,这栋耗资800万新元的纪念馆终于在2001年11月12日、即孙中山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当天开幕,内阁资政李光耀主持了开幕典礼,并指出,孙中山是20世纪亚洲最伟大的领袖之一,孙中山带动了海外华人,是他激发起海外华人让祖国强盛起来的愿望。

  记录历史的足迹

  除了整修扩建一新的主楼外,整个庭院里则以椰子树、橡胶树、凤梨树以及其它热带植物装点,让有限的空间尽显南洋风光。

  二层小洋楼前的草坪正中央,穿着中式对襟服装的孙中山铜像安坐在一米多高的方形石基上,俯瞰着宽阔的草坪。孙中山神态沉静、刚毅,似乎正在思索和谋划着国家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花园的正前方左侧是黄花岗72烈士中来自南洋的4位烈士的铜像和高大壮硕的“烈士树”,还有中国海协会已故会长汪道涵为“烈士树”的题词;右侧为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虎门大炮、陈连升将军的战马“节马”铜像,及台湾海基会已故会长辜振甫题词的“仁心果”石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仁心果和“烈士树”。仁心果又名人心果,是孙中山当年在南洋从事革命活动时最爱吃的热带水果之一。经过100多年的风雨洗礼,加上第二世界大战时作恶多端的日军的扫荡,时称晚晴园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室内与周围事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门前这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树相伴。它与这座古老的建筑物一起见证了孙中山当年领导南洋的热血男儿,策划镇南关起义和黄冈起义等反清活动,以及撰写革命宣传刊物和发动筹款等革命活动。

  在纪念馆准备开放之时,前馆长冯仲汉致函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请二人分别题写了“烈士树”和“仁心果”三个字。馆方把一块大石一分为二,分别刻上二人的题词,安放在草坪两端。这种用心良苦的设计令参观者为之动容,它体现了孙中山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和理想,也表达了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声。

  花园的右边是馆方花了3年时间铸造而成的、被称为“共同记忆之墙”的巨型黄铜浮雕。这座58米长、2米高的浮雕刻画了20世纪初的新加坡景象,是孙中山当年所看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生活景观及椰风蕉雨的南洋风情。

  再向里走,就进入到了纪念馆的主要展室。这里共分两层,有5室1厅及2个走廊,即一楼的和平室、奋斗室、集思厅和历史走廊,二楼的新加坡室、南洋室、遗珍室和时代走廊。它们以大量的史料、文物复制品、400多幅历史图片及绘画、雕塑、书法作品和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再现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奋斗历程和来南洋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足迹。

   搭起沟通的桥梁

  新加坡外长杨荣文曾表示,孙中山倡导的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对世界华人的生活和文化影响深远。1911年的辛亥革命对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也影响巨大。因此,对新加坡人来说,保护晚晴园是一项重大文化任务。作为华人的文化圣地,晚晴园丰富了新加坡人的精神生活。今天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已成为各界人士的朝圣地,每月都吸引着一两千人前来参观,其中不乏正在汲取知识的年轻学子。

  对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希望祖国尽早实现统一的海峡两岸的仁人志士而言,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如今更成为一个彼此寻求沟通、寄托思念和理想的桥梁。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都曾到此参观并题词。

  今年5月马英九到新加坡参观了晚晴园后表示,自己一直以为孙中山的相关史料和文物在台湾是最多的了,没料到晚晴园把孙中山相关的历史如此完整地再现。他向记者垣承自己好几次感动落泪:“例如看到纪念馆将满洲末年丧权辱国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以蜡像将同盟会开会情形栩栩如生地重现,还有,看到黄花岗之役里有四个新加坡人参与,其中一人还是矿工,都让我非常感动。” 

   马英九认为:“晚晴园在古迹修复和文史保留方面非常成功,可说是海外中山文物保存得最好的地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