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营造记(2)
辛亥革命网 2016-11-09 15:19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黄强 查看:
1925年9月20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与孙中山家属在大洲公司召开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最后,大家一致确定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中山陵图案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是范文照,三等奖是杨锡宗,还有七位名誉奖。
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
自由钟方案设计者吕彦直(1894—1929年),山东东平人。清华大学毕业后,1913年考取庚子赔款公派赴美国留学,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受业于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非。1920年回国,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设计中山陵时,吕彦直三十出头,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如果不是采用征求陵墓图案的方式,很难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1925年5月,看到征求陵墓方案的消息后,吕彦直立即到葬事筹备处报名应征,领取了12幅墓地地形照片和2幅紫金山地形标高图。为了使设计方案贴合地形,并与山势、环境融为一体,吕彦直还多次带着墓址地图到南京东郊紫金山的中茅山南坡,反复踏勘墓址地形。艰苦的实地勘察,为他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设计出最能体现孙中山先生精神风貌的陵墓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主持中山陵建造时,吕彦直积劳成疾,1929年3月18日,在中山陵工程还未完成时,患肝肠癌去世,年仅35岁。为表彰吕彦直在建造中山陵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的西南角奠基室内,还为他建造了一块纪念碑。
3 设计平面图为钟形
孙中山临终遗嘱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并勉励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必须努力”。受此启发,吕彦直采用的是自由钟图案,它又称警示钟图案,其平面呈现木铎(警钟)形。铎是古代一种器物,其声宏远“使天下皆达道”,铜身铜舌者为金铎,铜身木舌者为木铎。武士奋金铎,文士振木铎。木铎有传达命令,振鸣警众,宣扬教化的作用。吕彦直木铎图案的设计把孙中山的思想比为木铎,以“唤起民众”,其设计图案,寓意深刻。
从图形上看,祭堂外观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祭堂和墓室分开,祭堂在前,墓室在后,使用祭堂时,墓门可以不开。墓室为圆形,墓圹一周建有石栏,便于谒陵者依次瞻仰。墓穴建在地下,即使地面建筑毁坏,墓穴也不会受到损坏。
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建中山陵时的全景
吕彦直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轴线上安排了陵前广场、博爱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筑。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构成整个陵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其建筑形式则采用中国传统式样,并加以创新,如祭堂采取中国古建筑的重檐歇山式,但四角筑以堡垒式方屋,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没有的。此外,中国古代陵墓墓室多在地下,而中山陵的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游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墓道入口处,有一座花岗石牌坊,牌坊又称牌楼,是古代常用的建筑形式,一般多建于陵墓、祠堂、衙署、庙宇之前。中山陵的牌坊横楣上镌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故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
牌坊之后的墓道长达480米,分为三道,中道宽12米,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道各宽4.2米,柏油路面。中道与左右两道之间,对称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的绿化带,栽种雪松与桧柏。
墓门之外为祭堂(通称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外壁全部采用香港花岗石建造,顶为蓝色琉璃瓦,堂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设计之初,吕彦直原来考虑用铜瓦,比较坚固,但是铜瓦造价昂贵,葬事筹备处决定用蓝色琉璃瓦。中山陵所有建筑物都是白墙蓝瓦,与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基本色调一致。
祭堂前有大平台,分左右两方,北部及左右均为花岗石拥壁,前为石栏,台下周围铺设草地。祭堂四周,建有四间堡垒式方屋,作为收藏纪念品及供谒陵者休息的地方。吕彦直创新地将中国传统式歇山式大屋顶切去四个角,而且方屋的建造高于屋檐。形式上创新,而且有美感,不足的是留下了四角漏水的问题,需要常常维修。
墓室为半球形封闭式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墓体坚固异常。墓壁用三层材料建造而成,外面用香港花岗石铺砌,中间用钢筋混凝土,内壁用妃色人造石贴面,顶部采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则用白色大理石铺砌。墓室中央,有圆形的大理石圹,直径4.3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谒陵者可以沿着石栏杆绕墓圹一圈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