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建铸记

辛亥革命网 2025-03-27 09:32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艳平 叶先培 查看:

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大门前,1931年10月建成。关于这座铜像有诸多历史谜团。

1930年代阅马场孙中山铜像

  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大门前,1931年10月建成。关于这座铜像有诸多历史谜团,例如“孙中山铜像是谁提出建铸的”“雕刻者是谁”“孙中山先生之像是谁题写的”等一系列问题。2025年,恰逢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笔者查找相关史料,试图揭开孙中山铜像建铸经过,了解民国时期武汉孙中山纪念相关活动,传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建铸铜像动议

  关于武昌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建铸动议时间,目前主流观点是,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在汉口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1927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两周年,宋庆龄、何香凝、孙科、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恽代英、林祖涵、宋子文、谭延闿等人提出在武汉建造孙中山铜像作为纪念。然而,查阅1927年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议记录和国民党常委会十五次扩大会议记录,并未发现会议期间有相关提案的记载。

  1928年10月2日的《民国日报》曾报道:“武昌将铸总理铜像 武昌首义公园定二日集议,范铸总理遗像。”这是目前查阅到的关于武昌建铸孙中山铜像较早的记录。此次集议后,武昌铸造总理铜像一事没有得到及时推进,暂时搁置了下来。1930年,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临时整理委员会秘书处重新将建铸孙中山铜像提上日程。1930年1月7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临时整理委员会(下称“省党整委会”)召开第五十九次会议,会议记录写着:“秘书处提议前次常会通过建铸总理铜像,召集各界筹备应由何人负责办理,请公决案。决议:推左委员为筹备主任,负责召集。”通过此次会议记录可知,建筑总理铜像已经获得批准通过,并推举“左委员”为铜像筹备主任,负责铜像建铸相关工作。“左委员”即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左铎,湖北应城人,黄埔军校毕业。

  关于铜像最初的放置地点,曾有一种说法是建在黄鹤楼。1930年1月15日《新闻报》刊登的《鄂建铸总理铜像并筑总理纪念堂》说:“鄂各界建铸总理铜像,成立筹备会,铸像地定黄鹤楼。”后来因故更改至国民党湖北省党部门首。“省党整委会”通过建铸总理铜像议案后,左铎即开始着手开展筹备工作,牵头拟定了“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组织大纲”,并报请“省党整委会”第六十二次会议决议通过后,公开发布组织简章。《湖北省政府公报》第八十三期(1930年2月16日)收录了《湖北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组织简章》全文。其中写道:

  第一条 本会遵湖北省党部临时整理委员会第六十二次议案组织之定为湖北各界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

  ……

  第八条 总理铜像建铸费暂定为十万元,由本省各机关团体学校负责筹募,其募集办法另订之。

  《简章》发布前,由于经费暂未落实,即使小金额的支出也需要在会上解决,“所有一切文具及捐款册急待付印,请转由本会垫洋一百元以便开始办公”。

  建铸经费问题

  经费是建铸总理铜像最重要的问题。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最开始的想法可能是希望从国民党中央获得经费资助。据《总理铜像 湖北各界筹建》(《中央日报》1930年1月15日),“湖北各界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元(十三日)下午二时在省党部开第一次筹备会,起草十款,建总理铜像告同志书,并讨论该会组织简章,又‘省党部整委’杨在春等电柏林蒋使,询铜像铸费。”由“询铜像铸费”猜测,此时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尚未确定建铸铜像的资金来源,试图向中央请求帮助。在向中央索要经费无果的情况下,湖北省党部只得靠自己筹集资金。1930年2月4日,在“省党整委会”第六十七次会议上,审议“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呈为拟就募捐条例案”,决议由“交陈、金、左三委员审查由左委员召集”。根据当天出席会议的委员名单,“陈、金、左三委员”依次应为陈祖烈、金亦吾、左铎。该募捐条例随后经陈金左三委员审查通过,饬令各县市党部协助募捐,“湖北省各界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前具文呈请省党整委会饬所属各县市党部协助募捐,省党整委会据呈后已于五日抄发该会原呈分别令仰各县市党部遵照认真募捐,务于本年三月以前交齐”。

  虽然“省党整委会”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党部协助总理铜像筹备会募捐,但募捐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1930年2月8日的政府公报发布通知要求,“务于本年三月以前交齐”。然而在当月底,左铎再次在“省党整委会”第七十二次会议上提议“本会及所属下级党部民众团体委员职员按照生活费捐百分之五建铸总理铜像案。决议:通过(以三个月为限)”(《湖北党务月刊》第七期,1930年2月25日)。募捐时间由原本三月份以前交齐,变为“三个月为限”,意味着募捐期限大大延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募捐铜像建铸经费存在较大困难。

  国民党湖北省各级党部对建铸总理铜像募捐一事似乎积极性不高,各级政府机关的态度也不容乐观。1930年3月31日,湖北省党部临时整理委员会第八十二次会议上,湖北各界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主任左铎呈请省市政府“令饬所属各机关职员按月薪百分之五,以一月为限捐助铜像经费案”,该提案顺利获得通过,要求各级政府机关一个月内完成经费捐助。然而经费筹措之艰难从募捐时间和几次“省党整委会”可以看出: “1930年8月11日,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临时整理委员会第一百十七次会议记录:县市党部迅速筹备总理铜像捐款册限八月以前一律悉数追缴以杜流弊而清手续,否则加以惩处,请公决案。决议:照办。”

  1930年8月13日,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临时整理委员会第一百十八次会议:左委员铎提议请函省府令饬各县县长将筹备总理铜像捐款册限八月缴齐,以清手续而杜流弊,否则查究重办案。决议:函省政府。”

  从1930年2月,筹备委员会开始向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募捐经费,直到1930年8月,历经7个月,经费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筹备委员会仍在催捐,甚至提出“加以惩处”“查究重办”等具有震慑性的催缴用词。终于在1930年10月初,建铸铜像经费的募捐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总计捐款有一万四千余元”,还指出“已收之款暂由左委员负责保管”,仍有部分单位未上缴捐款册的,登报催促,并继续函请省政府协助解决。

  前期,筹备委员会对募集经费还是比较乐观的,《湖北建铸总理铜像筹备会组织简章》最初设定的铜像募集资金目标是“十万元”,可谓巨款。到1930年12月下旬,铜像筹备委员会“陆续募得已有万六千数百元”,虽然离所定目标还相差较远,但时间有限,考虑到各政府机关团体经济状况,经费筹集工作至此已经基本结束。

  自1930年1月初到12月,发起建铸总理铜像将近一年,除募捐所得经费外,其他工作推动缓慢。1930年12月22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临时整理委员会第一百五十三次会议议定,总理铜像建立地点定为“本会门首”,即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原鄂军都督府旧址,今辛亥革命博物院北区)门前,改变了“铸像地定黄鹤楼”的最初设想,并“派喻、刘、左、杨四委员计划并清理款项”。

  1930年6月,铜像筹备委员会主任左铎“接到行政院长谭延闿氏专函介绍建筑师江新(译音)来汉……该会正与江氏商议合同。一俟决定,克日即可兴工”(《湖北省政府公报》第九十九期,1930年6月16日)。江新即民国时期著名雕塑家江小鹣,“小鹣”是他的字。江小鹣是清末维新派人士江标之子,谭延闿是江标的学生。江标任湖南学政期间,谭延闿与湖南的维新志士唐才常、毕永年等人经常出入江标家中,谈论学术与国事。虽然江标早逝,但谭延闿对江标家人很照顾。时江小鹣在上海开办雕塑工作室,谭延闿专函武昌总理铜像筹备委员会介绍江小鹣。

  江小鹣与辛亥革命有着深厚渊源,一生中设计与建铸了5座孙中山铜像,还雕刻了诸多其他辛亥革命志士的全身铜像或头像。除1931年武昌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外,1928年成都春熙路孙中山铜像、1933年汉口三民路孙中山铜像、1934年武昌黄兴铜像、1933年上海江湾市政府广场的孙中山铜像(1937年被日军炸毁)等均出自江小鹣之手。

  经谭延闿介绍,江小鹣承接下孙中山铜像的雕刻任务,1931年1月,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与江小鹣订立铜像合同。随后江小鹣在上海铸造铜像。

  关于铜像的制作者,还有一人不应被忽视——滑田友。滑田友(1901-1986年),江苏淮阴人,中国现代雕塑家。1930年代初,江小鹣精力有限,需要他人协助完成任务。经徐悲鸿介绍,江小鹣结识了正处于待业中的滑田友,邀请他做助手。在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制作过程中,滑田友的贡献度虽不能与江小鹣比肩,但他也是雕刻师之一。

  铜像揭幕及像赞

  铜像在上海雕刻的同时,基座部分于1931年6月开始动工,1931年6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武昌建总理铜像,昨日已兴工。”

  经过3个多月的建设,孙中山铜像主体与基座在1931年9月底基本完成。铜像揭幕前,有多家报社向公众预告了铜像揭幕典礼的时间。1931年9月14日,《武汉日报》刊发《武昌建总理铜像全部石基即将竣工 定国庆日行开幕礼》,文中明确揭幕典礼的时间为“本年十月十日”,还简要叙述了建铸铜像的缘由、铜像基本情况和建铸铜像的意义:“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手创民国,功垂千古,虽三尺童子,亦莫不闻而钦敬。湖北省党部暨省政府,为崇功报德,景仰钦迟起见,爰觅定武昌阅马厂前建树总理铜像一座,以资瞻仰,其像基系用极美观之花岗石雕琢精细,像高二丈余。兴工以来,已三阅月,刻全部石基行将工竣,并闻准定本年十月十日举行隆重落成揭幕典礼,按武昌为辛亥首义之区,总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届时阅马厂前定有万人空巷之盛举,今而后铜像巍巍,河山壮色,吾人景仰之余,当思创业之艰守成之不易也。”

  1931年10月10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6周年,湖北省各界在阅马场国民党省党部门前举行隆重的孙中山铜像落成揭幕典礼。湖北省政府、省党部、汉口市党部、汉口商会代表与各机关代表、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了揭幕典礼。铜像揭幕前,“总理像南向,像首蔽以党旗,像身蒙以国旗,左右前后缀彩布,台口接以板梯……梯尽头环以半红圈门,圈顶结彩,台上可容二十人,登台者由圈门而上,即可仰瞻,总理之芝眉”。经过鸣炮、奏乐、鞠躬、恭读总理遗嘱等一系列流程后,由行营主任兼省政府主席何成濬为代表揭开覆盖在铜像上的国民党党旗和国民政府国旗,铜像巍然屹立,令人肃然起敬。何成濬还报告了建铸铜像的意义,铜像筹备委员会主任左铎代表省党部简要讲述了铜像建铸的经过。

  整个铜像通高5.95米,由像身、像底座和基座三部分组成。铜像为全身像,高2.32米,孙中山身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站在高高的基座上,右手执礼帽、左手拄杖,神态凝重,双目远眺,栩栩如生。据说铜像是根据孙中山先生1924年12月25日在天津的留影创作的,不过创作时将礼帽换到由右手所持。像底座用上乘的麻石条砌成,四面嵌上汉白玉石板,每方汉白玉石长1.44米、宽0.36米。铜像的基座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铜像正面汉白玉石板上原镌刻“精神不死”四字,由何成濬所写,其余三面均刻有像赞铭文,四面铭文上方嵌刻国民党党徽。

  20世纪50年代,四面汉白玉石板上的像赞与国民党党徽皆被磨平。20世纪60年代初,正面重新刻上“孙中山先生之像”,原“精神不死”四字上方的国民党党徽也同时恢复。而今铜像正面的“孙中山先生之像”七字楷书,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何人所书,已不可考。其他三面像赞原文更难以稽考。

  (作者张艳平 叶先培,单位:辛亥革命博物院)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