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军与胡笠僧将军 -- 首都革命纪念(2)

辛亥革命网 2012-10-26 00:00 来源:《柏仁文存》 作者:成柏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月二十三日,为国民军首都革命纪念,同时国民二军军长胡笠僧将军之郑州专祠,亦于是日落成。吾人追念斯役与国家关系之钜,及其在革命

     (三)国民党自十三年改组以后,虽改组严密,生气蓬勃,然势力终跼蹐于广东一隅。今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先生,方受命编组党军,成立黄埔军官学校,从事于军队、政治干部人才之训练。然其遭直系军阀之嫉视,则与国内之其他革命势力,不相上下。故奉系消灭后必转其锋铓,以摧毁此基础未固,势力单薄之革命集团,使其不能发荣滋长,要在人人想象之中。自国民军兴,不但从根本上打击此种最强武力,且进一步与广东之革命集团携手,给与一从容展布之余地,以立他日北伐之基,而国民军中,自斯以后,三民主义之宣传,始能由领导之少数领袖,而普及于一般士兵,以及广大之民众,此其三也。

     (四)直系武力最盛时期,不但黄河,长江两流域之各省,完全归其掌握,即远至西北之陕甘,西南之川滇黔等省,亦无一不俯首听命。而兵精械足,基础亦异常巩固,使此种势力存在,以后由广东而起止北伐军,必不能一帆风顺地迅速进展,纵使其有所进展,则不为直系消灭,亦必遭受最强之武力阻障,则国家统一之局,亦不能由北伐而有所收功。自民国军兴,聚直系嫡派之兵力,于平津榆关一带,一举而摧毁扫荡之,而冯胡诸军,且迅速地占领首都,推翻直系政权,从此进入中原,肃清黄河南北之直系武力,自直系解体,而北方之革命障碍,去其大半,此后北伐军兴,除长江流域,演成数次剧烈战争外,一入北方,则如摧枯拉朽,从未遇最强之抗争,此则国民军扫荡肃清,为其前驱之力,终为不可泯灭,此其四也。

     上列四端,皆此一战役最著名之影响,而国民军对所负之时代使命,尽到相当之努力,其对国家所树之勋绩,亦不待吾人之多述,而为多数国民所洞悉者也。惟是前既言之,此一役之主要人物,以冯焕章,胡笠僧,孙禹行三人,为全军之领袖,关于胡孙二公之往跡,让南京之总会有所发扬,吾人之在陕西者,惟就胡笠僧将军与国民军之关系,再赘一言,以见时代与人物关系之重要,而郑州之胡公祠落成,亦足以见国家崇德报功之典,尤为允当也。

     吾人对于胡笠僧将军之认识,不必侈谈其武功,亦不必附会其生有异秉,惟胡在国民军一役中之功绩,有不可轻易忽略者,实为其能忍辱负重,能精练部伍,能不忘其一生革命之立场是也。试分析言之:

     (一)无胡笠僧,则无国民军:此可由两方面说明之。以胡之本身论,胡所率之陕军第一师,系由陕西靖国军改编而成。靖国军当没落之际,胡首排众议,力主改编。改编以后,且毅然决然,率之出关。助直系战败皖系,始在平汉线上,顺德,彰德各处,得一立足之地。时曹锟据保定,吴佩孚据洛阳,胡在四面监视之中,受曹吴种种冷酷之待遇。然胡能忍辱含垢,以静待时机,且对曹吴之军事、政治,多所观察,多所期待,以决定自己之从违。盖胡在靖国军期间,曾一度陷敌,幽囚者累年,所部将士,在靖国军战事之中,无整顿精练之余地,以致将骄兵惰,在陕西绝难任意驱策。胡之主张受编,且多方以求率部出关,实皆为脱离旧日环境,凭直系之威力,以助成己之检练军队,故无论曹吴对己如何异视,然必须忍耐静守,以整顿自己之部属。迨直奉战起,陕军已受相当训练,胡之命令亦可直达全军,故一有驱策,而将士人人用命,且见曹吴在政治上种种措施,均背离人心,不可挽救,推翻之议,始容易接纳,此胡在军队较有把握之后,而有建立国民军之动机者一也。以冯胡二人之关系言之,在同受直系节制期间,二人之交谊,两军之感情,均不甚融洽,而宵小挑拨,且时生恶感,曹吴亦从而利用之,以为易于制驭驱策之余地。然胡则量度恢宏,不示人以城府,故冯之密计易入,而胡亦毫不迟疑。使无胡氏,则陕军之受编出关,不能如斯之易,而地方军队,始终在地方为蛮触之争,即无直接参加国家改革大计之机会,而冯军一部,受威胁于直系威力之下,必感势单力微,而顾忌重重起矣。此就冯胡二人之关系言,实为国民军建立之重要动机者二也。

     (二)无胡笠僧,则二军不能成劲旅:国民二军,经过胡笠僧之相当训练,上文已既言之矣。胡在军中,除与士卒共甘苦外,不蓄私财,不治家人生产,实为得人死力之根基,而赏罚严明,在诸将间,亦制驭有术,皆为国民二军能建功立业之本源。国民军班师之际,李虎臣(云龙)军,留守通州,胡仅在一无用之信函背面,草草书数字,命李与国民一军同入北京,幽羁曹锟。李受命维谨,虽冒万险,亦不敢辞。于此可知胡氏治军之能力,国民二军,终胡氏之世,号称劲旅,岂无因哉!岂无因哉!

     (三)无胡笠僧,则革命分子,不能集结北方,而国民军亦难成立:胡之加入同盟会,在清之季年。入民国后,释兵东渡,在日本从中山先生及诸党人游,归国后亦甚少违背此种革命立场。陕西党人,与胡之结合,固不待论,靖国军时,各省革命同志,来陕西者,络绎于途。驻防平汉线上,曹吴之监视极严,然军中不断有党人往来,及国民军建立,革命党人,在北方公开活动,然惟国民二军中,得人最盛。惟此革命分子之集结,故胡之革命意志,始甚为坚定,而北方革命事业,始能为急遽之进展。国民军之建立,即在此种环境中造成。胡氏之功,讵可淹没哉,今日者,国难急矣,国民军当时建功立业之地,且有沦为异域之危险,而昔日风云中之人物,或长埋地下,或沦落天涯,抚髀生皮肉之感,举目有山河之戚,纪念逝者,痛感将来,盖不禁泪潸潸下矣。

   (《秦风周报》第二卷第三十五期,1936年,署名“记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