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赞辛亥诗文集》前言(2)
辛亥革命网 2013-01-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该书主要讲述我祖父、叔祖父投身辛亥革命和反袁复辟斗争而献身的故事,以及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英烈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故事,具有—定的史料价值。当地报道和时人感言,多为金石之言,故予以辑录。
我从未见过祖父、叔祖父,他们遇难时,家父才三岁。从我开始记事的三、四岁起,就有了敬畏之心,在一年一度的清明、冬至时节,跟随父辈上坟扫墓,供祭品、烧纸钱、跪拜叩头。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父辈常以“忠义传家”为家训,律己、课子。加之坊间传说祖父文采超群、叔祖父武功高强、被斩后“立而不倒”、以及祖母“血衣击敌”等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便将祖父、叔祖父视为“神明”而加以尊崇,心想若将这些故事写成书该多好,在年少时就萌生了要将他们事迹写成书的夙愿。1961年,我在芜湖读中专,暑假回家,见到巢县县委宣传部寄给家父的书《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初稿),概述中有祖父、叔祖父遇难和当地为此闹学潮等事迹,约有七、八百字,意在征求意见。因家父于年前去世,我征求堂兄刘振华意见后,通霄达旦熬夜写出千余字的修改补充意见,于次日晨由堂兄陪同送交宣传部,宣传部领导很重视,表示正式出版前一定加进去,后因“文化大革命”不了了之。至1982年,我得到中共巢县县委党史办重编的《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送审稿),有关祖父、叔祖父内容比1961年初稿更简略。为此,我与堂兄商量后,写了意见信给党史办,未见答复。后来,我与堂兄多次谈过此事,堂兄去世前的2009年,他手指《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对我说:“祖辈两人同时献身,称为一门双烈,史不多见,应当永久纪念。可如今墓、祠都没了,知道此事的老人都离世,书上写的过于简略,我担心日久失传,你要当作一件大事,最好写本书。”此后,堂嫂张竹兰不顾年迈体弱,陪我四处奔波,找线索、查资料。在南京的堂姐刘淑如见我搜集资料艰难,非常关切,不顾体弱多病,一边吸氧一边将她知道的资料和线索一一告知。芜湖的堂兄刘前德悉我回巢搜集资料,专程由芜来巢提供他掌握的资料和线索。在济南的堂姐刘淑瑶多次来电话提供她知道的资料和线索。刘氏族人也支持我写书,刘前友、刘前辉、刘前江、刘后俊等多人陪着我查看刘氏宗谱,一位年长族叔勉励我说:“你祖父、叔祖父在族中威望高,影响大,血书‘忠义传家’遗训已成族训,你作为嫡孙,有责任写成书,以免被历史遗忘。”还有几位侄儿外甥也都央求我把“辛亥巢湖刘氏双烈”事迹写清楚,以免失传。既然身怀夙愿,又受家族重托,我当然义不容辞了,遂勉力为之。
搜集史料颇费艰难,有关辛亥革命前后的清末民初历史档案资料残缺不全,尤其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至1926年(民国十五年)期间,多处档案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档现象,原因是战乱时期国民党政府撤退台湾时带走一部分、烧毁一部分,加之后来“文化大革命”损坏,故收集这一时期资料很困难,如同大海捞针。例如,《巢县人民革命斗争史》中提到1914年巢县民众愤怒抗议反动官府杀害忠良,有时人作《哀南巢》一文贴遍大街小巷,其中有“三木频加,惨痛刘郎之血……”等语,循此线索,我苦寻《哀南巢》十多年,至今未果。尽管艰难,在收集史料时得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安庆市档案馆、天长县档案馆、巢湖市方志办、党史办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他们在史料残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供资料和介绍线索,为我撰写文稿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网、陕西辛亥网、安徽文化网和当代出书网等有关媒体编辑工作人员及时审阅、修改、编发我的文稿,为此书汇编出版打下了基础。在此,深表衷心感谢。
台北国父纪念馆孙逸仙博士图书馆、国史馆审编处发给作者刘平贵的赠书谢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