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刘作忠汇编《挽孙中山先生联选》信笔

辛亥革命网 2013-03-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姚老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有湖北沙市市政协文史编辑刘作忠君,继编著《湖北名胜楹联》、《民国野史》,又成《挽孙中山先生联选》书,刘君为广搜材料,夙兴夜寐
 

  孙中山作为一位受到中外人士注目的世纪伟人,其逝世自是举世为之震惊和哀悼,在数不胜数的挽联作品中,挽其之联应有其独特地位。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四海含悲,九州同哭,各地纷纷举行追悼活动,盛况空前。“舁榇尽全国名流,数千载专制君王,谁媲美先生荣誉;招魂在中央灵囿,亿万里青天白日,齐奏燕赵悲歌”,湖南师吉为北京追悼大会奉献的这副挽联,可见其一斑。《追悼记事》选录哀思活动角度尽管不一,但“会场挂满挽联”、祭堂内“团团偏列各界挽联”、“四壁及支柱上挽联满目”、“挽联不计其数”、“挽联鳞次”、“挽联之多,二十八间之大会场层层挂满”。更有甚者,在日本东京青山会馆之中、日、韩追悼会亦出现“满场挽联近千幅,极尽大观”,美国旧金山追悼会上,“灵幔两旁及里堂四周悬有数千幅沉痛而悲切的挽联”据初步统计,海内外哀挽先生之联当逾十万,堪称“史无前例”。

  今有湖北沙市市政协文史编辑刘作忠君,继编著《湖北名胜楹联》、《民国野史》,又成《挽孙中山先生联选》书,刘君为广搜材料,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忘我地投入编选、考证工作……。其人仅读过5年小学,以“述而不作”为乐事,笔耕不止,并经编选者精心校订,悉心编辑,殚心竭力,穷十余年之功,尽耳目心之力,编排新颖。采用以联句字数多少编排选联的体例,并对选联作必要的注释。给读者留下品味联文的空间。书后附录《挽联作者索引》便于读者参阅。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设计醒目,不落俗套。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题写的书名,笔力遒劲,附之以《向导》、《孙中山特刊》所发《讣告》及追悼孙先生大会的灵堂照片多帧。灵堂所悬挽联显而易见为先生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封面另外画面是追悼会上哀挽者们肃立的形象,生动而又贴切地与书名相映呼应。目录前刊有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度胡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长李侃,中国楹联学会负责人魏传统、顾平旦、常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潘力生等海内外名人为此书题赠诗联的墨迹,书体文字甚美,印刷尤精。墨迹后又有赐墨者生平简介,同样令人感到清新之风。此书有以下几点令人瞩目:容量特色。刘君所选之联具代表性。就地域而言覆盖面大,就单位团体而言,联来自工、农、商、学、军、党、政、青、妇;就制联者而观,或为军政首脑、城乡平民,或为社会贤达、艺苑名流,或为鸿儒淑女,或为海外赤子、国际友人,或为先生信徒、死者政敌……副副挽联,记下了各界人士的心声。孙中山不仅是中国伟人,也是世界伟人,对他的逝世,五洲同悼,正如挽联所写:“四十年革命精神如一日,五大洲同声哀悼足千秋”,“殊绩壮山河,所存者神,所遇者化;大名垂宇宙,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万千挽联悼孙公,所收近二千副挽联联作风格各异。“殚毕生心思才能改造邦基,大业犹未成,终赢得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为举世弱小民族力伸公愤,英雄曾有几,怕莫是俄国一人,中国一人”。由于各种原因,若从“联律”要求,并非都是精品,但从总体上看,联作笔法生动,风格多样。有的缅怀国父伟大的生平、精神捉笔,有的以先行者的若干侧面展现其丰功伟绩,有的扣住先生突出特点下笔,有的深情追悼孙中山对国事、世事、侨务的一贯关注,望后继者予以继承,而又深感忧愁如:“寄迹南洋,怆怀国事,民治与侨务革新,方冀哲人长领;神驰北阙,恸念元勋,遗言同典型不朽,益教同志永追思”,“平民谁教、弱种谁扶,盖世英雄安可死;元凶未除、余孽未殄,满城风雨不胜愁”。有的慷慨抒怀:“除帝孽,去军阀,扫尽莽莽神州专制之雾,为吾侪责任;立三民,行五权,开遍茫茫禹甸自由之花,慰先生英灵”。

  将孙先生“与历代伟人相提并论”,以古今伟人入联写孙氏者多达数十家,诸如盘古、孔丘、孟轲、墨翟、管仲、乐毅、勾践、诸葛亮、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朱元璋、史可法、黄兴、蔡锷、释迦、耶稣、拿破仑、华盛顿、林肯、列宁、甘地等。而章太保世之联十六字,其中八字为“周孔”、“耶佛”、“汤武”、“唐虞”。柳亚子的挽联称:“树弱小民族解放先声,列宁而还,公真健者;与帝国主义奋斗救世,斯人已往,谁其嗣之”。吴玉章的挽联称:“为东亚造和平,拯斯民于水火;与列宁相伯仲,极世界之荣哀”。有的联想奇特,如“搔首问苍天,胡不留医国手奔走世间,忍教这四万万同胞齐声痛悼;抽身归黄土,毋亦将活人书遨游地下,定料那一个个瘵鬼都表欢迎”。

  有的以议论见长,如邵力子联:“举世崇拜,举世仇恨,看清崇拜或仇恨是些什么人,愈见先生伟大;毕生革命,毕生治学,倘把革命与治学分成两件事,便非吾党精神”。象任何一个伟大历史人物一样,孙中山在生前和死后都有誉有毁,有褒有贬,有颂长也有揭短,有追怀也有反省,有如挽联所写:“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知我春秋,罪我春秋”,“泣者泣,歌者歌,事业一生,毕竟盖棺难论定;南与南,北与北,河山半壁,莫教残局认偏安”。有的用典纯熟,深致其意。有的文言为名,多雅正、庄重之风,如陈凤韶联:“以斯道,觉斯民,劳之徕之辅之翼之匡之直之,皜皜乎不可上矣;据于德,作于仁,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荡荡乎无能名焉”。有的以吐情取胜:“毁公半天下,哭公半天下,毁公者不识公,哭公者未能继公,伤哉,公死有应,恐难瞑目;祸国有人焉,爱国有人焉,祸国也难言国,爱国也可曾救国,殆已,国亡无日,孰不痛心”。

  曾为孙中山老师随后又成为其密友的英人康德黎,写了较真切反映其一生主要贡献的长挽联曰:“毁帝制,创共和,知难行易,较尧舜禹汤周公孔子诸圣为高明,上下五千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讲自由,争平等,救国导民,为英俄德法日比意奥士保十国所敬畏,纵横九万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章炳麟联:“孙郎使天下三分,正魏德初萌;江表岂能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故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有的悲切饱含沉痛,哀思不乏嘲讽,如陕北旅京同乡会联:“老天爷厌中华,中华中落;小人们不先死,先死先生”。有的口语入联,通俗、亲切,如佚名联:“先生学过医生,何不将四万万同胞诊好再去;中国变成鬼国,试看那一般般军阀什么都来”。有的集句无斧凿之痕,如陈一羽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李大钊写107言的长挽联历述孙中山对振兴中华的巨大贡献与精神,称赞他“挺身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遍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黄德铣挽联曰:“翻二十四史帝王成案,艰难缔造,变政体为民主共和,其事其人,死且不朽”,本书所选挽联近二千副,由孙中山先生国葬纪念委员会编辑的《哀思录》、各地编辑的纪念专刊及港台有关报刊广采博取而来,而非浮光掠影、道听途说。编选者于联,不只着眼于“文”,也留心于“史”,其目的之一在于:从特有的角度,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难得的宝贵资料。文字简炼,联简意赅,词意俱佳,可视为“珍品”,而且可以生动地了解近代鲜为人知之事。从中人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及其巨大影响。呜呼!史实之佐证,史料之价值。史诗之传承,不可不读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