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竹壳茶,祝福紫金县
辛亥革命网 2011-08-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人生有很多的误会,有时是往好的方向误会,有时是往坏的方向误会。一念之差造就命运。
孙中山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误会,而身后则留下了两个误会:一个是奉安地的误会;另一个祖籍地的误会。这两个误会最终产生一个疑问,“紫金”对于孙中山的一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孙中山的祖籍地是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坝村;也有人说,孙中山的祖籍地是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孙中山的后代在这个问题上也和历史学家一样各执一词。如果孙中山是紫金县人,那么他是客家人,来自河南陈留县;如果孙中山是东莞市人,那么他是广府人。不论各方的争论有多么的激烈,甚至是尖锐和刺激,孙中山的出生地是中山市的翠香村。
孙中山是在北京去世的。临终前,在孙中山身边的亲信之一是汪精卫。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所谓的《总理遗言》并非孙中山手笔,而是口述,由汪精卫执笔,由孙中山按手签完成。根据有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孙中山于弥留之际听到自己的亲信们在谈论其后事,包括奉安之地,便讲出“紫金”这个地名。其亲信理所当然地把它联想到了南京的紫金山;可是,有人觉得孙中山可能指的是广东的紫金县。于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牵涉到利益,什么事都会争。
也许,历史有很多的巧合,让许多的假相变成了真相,反之亦然。在过去的十来年时间里,笔者走过了海内外几乎所有的“孙中山纪念馆和故居”,就是没有到过河源市紫金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的内心十分的纠结。8月4日,在广州新白云机场成功转场7周年的纪念日,笔者飞抵广州。感受广州的变化,呼吸岭南的空气,感受花城的一草一木,是件乐事。
广州依然亲切。很快,笔者踏上了前往紫金县的行程。广东省的交通网络是相对完善和发达的;所以,笔者完全没有任何的陌生感。十分幸运的是,笔者一上车便遇到一位正宗的紫金县女孩。也许是因为她身材瘦小,我竟然看不出她拥有硕士学历,是广州某大学教师。在四个多小时的旅程中,这位好心的紫金女孩向我介绍了很多紫金的好山好水,还有紫金的特产,比如紫金辣酱和紫金竹壳茶。在一般的情况下,我很少买特产,因为旅途不方便。可是,这一次我不但买了,而且发现紫金的特产的确价廉物美。很可惜,当时没多买一些带回家享用。
到了紫金县城之后,还要再搭车才能到达中坝镇。一路上,紫金的山清水秀一览无遗。司机告诉我,前面就是孙中山先辈居住过的排屋以及孙氏祖坟。坐落于镇政府大楼,镇派出所和村民居屋的中间的“孙中山纪念馆”是刚刚落成的,古朴大方。纪念馆的展品不多,只是一些墨迹和照片。孙中山孙女孙慧芳集资捐献的孙中山镀金铜像立于大厅中央。纪念馆正面的红色条幅依然高高悬挂着,让人感觉剪彩的热闹场景的热度犹存。右边的对联静静飘落在地。
紫金是客家人的村落,所以村民不怎么听得懂普通话。一开始,那位纪念馆的管理员也听不懂我的普通话,搞得大家很是尴尬。无奈,我只好呆呆地站在纪念馆正面的广场上,看着身边那颗百年大树,枝繁叶茂,感慨万千。一个偏僻的乡村,祖祖辈辈吃苦耐劳,如今成为旅游的胜地,只能依靠孙中山的名气。其实,紫金有好山有好水,就算没有孙中山的名气,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来游览的好地方啊!在紫金县的这几天,笔者品尝无公害的绿色蔬菜,住在农家土屋,吃着飘香的猪肉,喝着本地人家里酿制的客家“土酒”,那种感觉就是世外桃源。离开紫金之后,笔者迫不及待地回家泡一壶竹壳茶,闻着满屋茶香,道不尽内心的万千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