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辛亥与普世价值在中国的命运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胡培明 查看:
我们之所以会探求历史的意义,是为了明晰我们现在的存在状况以及更能看清未来之路该如何走。所以说,百年前的辛亥之于今天的中国,乃至中国将对世界的未来历史产生何等作用,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回顾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激荡了百年的革命史。虽然“清末新政”,从历史上来看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大变革,比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自1978年始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的整体魄力要大得多。晚清新政毕竟触及了中国传统君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称得上是一场由朝廷内生的自上而下的自我革命。若是放到几千年中国皇权历史上来看,清末新政在1905年废除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革了传统士大夫的命根子,断了传统儒士的谋生出路,这可是了不得的文化制度变革,其产生的后续影响非常深远,以往对它的历史估量远远不够。而清末的君主立宪,最后虽没有成功,但代表了现代政治的执政理念,把延续几千年的君权制度都要给虚置了。
然而,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与人文知识结构还很根深蒂固,它是由传统儒学所形成的宗法思想体系所缔造和控制的。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社会思想精神的现代性转型,并不是由中国知识精英靠内生性的自我思想觉悟由自我主导转化而来,而是因西方外来势力对中国社会结构性冲击一同夹裹进来了西方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使得他们在不自觉的思想精神融合中,开始了一个复杂的思想嬗变过程。
在这样一个大动乱时代,推动这场历史性革命转变背后的思想精神动力究竟从何而来?正如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所提出的,他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发生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历程,是围绕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而展开的。然而,人们今天津津乐道的 “现代化”在中国的语境中就是“国富民强”,它所负载的内含价值其正当性又是什么?然而,近代百年中国历次革命所实现的却并非一个现代性的精神价值革命。陷入不断革命迷思中难以自拔的中国人,并未完成思想精神上的启蒙。
欧洲近代启蒙运动所提出人的现代化就意味着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理性的发展,所以,社会文明的“现代性”,包含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天赋人权的自由观,每个个人的权利须得到保障,自由的权利中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思考的权利,宪政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保障自由权利不受侵犯的公民社会的契约-法治制度。
虽然中国社会一般的社会精英大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早期的革命领导者,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因应当时外国势力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与挑战,他们受到西方基督教普世精神的感染,在救世情怀的精神感召下,与当时兴起的民族救亡运动自觉结合,将自由人权的精神意识注入到政治实践之中,以一种全新的使命感投身社会改造运动。
中国需要的不是不断的社会革命。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以人为本,自我健全,平等自由博爱的普世价值观作为精神信仰,中国自身自主性的现代性文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光是停留于如何面对外在冲击的屈辱而产生的被动应对,根本不可能诞生一个真正实质意义上现代文明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没有按康有为的维新主张依照日本明治维新搞君主立宪制,而是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体作为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国家政治目标。辛亥革命是继秦汉确立君主专制政体以后,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崭新的国体革命。我们今天须站在中国未来的历史坐标上来看,辛亥革命标志着东方古老的中国重新又焕发了新生,成为整个人类世界历史上现代民主政治革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将中国不可逆转地引向现代性文明轨道,从而载入人类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