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辛亥革命网 2011-03-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小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吴禄贞在湖北所做的革命播种工作,很有成效。他创建的武昌“花园山聚会”,是当时国内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组织和团聚了武汉军、学两界的

《盖世之杰-吴禄贞大将军》六、武昌播种(下)

  解说词:吴禄贞在湖北所做的革命播种工作,很有成效。他创建的武昌“花园山聚会”,是当时国内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组织和团聚了武汉军、学两界的爱国青年。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江汉士风,为之一变;他所倡导的“秀才当兵”,是他运动新军的战略思想的体现。

  1、禄贞书房。夜。

  吴禄贞与朱和中、吕大森在交谈。

  “今天上午巡抚端方大发雷霆,他斥责巡防营管带:‘你们巡防营巡的什么防?!几百人开拒俄大会,事先竟一点儿也不知道!游行队伍大摇大摆在街上走,传单散得满城都是,这还得了!朝廷要是怪罪下来,谁担待得起!’”

  禄贞绘声绘色地讲叙,引得朱、吕二人大笑。

  “为向学生灌输‘忠君拥清’的思想,他又下令叫大量印发张之洞的《劝学篇》和《学堂歌》往下发。咱们给他来个‘偷梁换柱’如何?”说着,他取出了《猛回头》、《警世钟》、《黄帝魂》等小册子。

  朱:“交给我吧,我的乐群印刷社可以印。”

  “好!不过封皮要用《劝学篇》和《学堂歌》。”

  三人相视而笑。

  “我们的秘密联络点设在花园山天主教堂旁边的孙森茂花园内,那栋房子是由李步青出面向园主孙凯臣牧师租的,有教堂这层关系做掩护要安全得多,他们的礼拜日,我们也做礼拜--每个星期天那儿都有聚会!平时那儿也有人值班,你们以后可以常去走走。”

  朱、吕:“好的。”

  “我今天主要想和你们谈动员有志青年入营当兵的事。人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那是因为秀才手里只有笔杆子没有枪杆子之故。没有枪杆子就造不成反,不要说三年不成,就是百年或几辈子都不成!所以说,我们当今的‘秀才’要特别重视‘当兵’,视之为革命的‘法宝’!革命秀才如都能下此决心,把枪杆子抓到了自己手里,那‘造反’就不会是‘三年不成’,而是三年有成了!要想日后新军能为我所用,也需要‘秀才’入营做改换新军脑筋的工作。我们要把优秀青年,投入新军中当兵,渐次向士兵输入反清思想,改换新军头脑,这是我们将来成事之根本!”

  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物色人选的事,我们当尽心去做!”

  三人继续交谈到深夜色。

  画外音:在吴禄贞的启迪与掩护下,当时有许多知识分子入营当了兵。在“秀才当兵”这个崭新的口号的号召下,知识分子大量涌入了军营,提高了新军的素质,为革命党人进行军队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批“秀才”,后来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武昌首义的骨干。    

  2、汉口,一旅馆。

  字幕:1903年6月,汉口。

  一青年人走进一家旅馆。他在柜房上打听了一下,就上楼去找人了。他就是年方二十一岁的宋教仁。

  他在一间门上轻轻敲了几下,一会儿门开了,开门的是黄兴。

  “黄克强先生,前天我在两湖书院听了先生的讲演,深受感动,冒昧来访!”

  “啊,欢迎,欢迎!快请进!”

  双方落座后,宋自我介绍道:“我叫宋教仁,湖南桃源人,武昌文普通中学学生。十分钦慕先生的学识、略胆与革命豪情!”

  “不敢当,不敢当!其实,谈不上什么学识、胆略,但国难当头,岂能袖手旁观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