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5)
辛亥革命网 2011-03-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小玉 查看:
“王爷明鉴!他身居军机大臣要职,而军机大臣领班庆亲王奕匡,又对他是言听计从,近畿陆军将领无不是他的亲信,还有几个省的督抚也都是他提拔的。”
载泽:“他以前所惧者,唯慈禧太后,现在他心目中已无人可钳制他了!”
善耆:“此时如不速做处置,则内外军政,皆是袁之党羽,异日势力养成,削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
“你们的意见是--”
“严办!”
“这其实也是光绪帝的意见。他故后,隆裕太后在他的砚台盒内,发现他朱笔写的‘必杀袁世凯’的手谕,并将它交我处理。”载沣沉思了一阵之后,终于走向桌案,用蓝笔写开了谕旨:谕旨上写着将袁“革职拿交法部治罪”。
画外音:此谕旨由于遭到奕匡、那桐等人的反对,一再修改。到一九0九年一月二日,正式发出的谕旨上,载沣仅以袁世凯“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勒令将其“开缺回籍养疴”。一月六日,袁世凯遂离京。
10、日使馆。
公使伊集院彦吉对他的助手们说:“目前清皇室两遭大丧,朝局变动,正是我们提出解决延吉界务问题的最好时机!”
一个助手说:“公使阁下高见!中国人有句古语:‘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何不马上给他们送去一份‘节略’?”
“好!我们这份节略要达到的目的是:推翻光绪十三年中、韩会勘成案,否定图们江为两国界河,从根本上否认延吉为中国领土。”
11、外务部,吴、周二人办公室。
吴禄贞的桌子上放着伊集院致我外务部的“节略”,桌面上同时堆放着许多资料。周维桢的桌子与他的并排放着,也有许多资料。资料中除了中国古籍外,尚有朝鲜人著的《地理小识》,日本参谋部编的《满洲地志》等书。
吴:“他们这个节略是想从根本上否认延吉是我国的领土,引用了康熙年间穆克登立于长白山分水岭上的碑文作争界之论据,硬说穆碑称之为‘土门’的并非图们江,说我们‘漠然主张豆满、土门同为一江之说,未免为偏见’。”他指着地图上一条小河说:“他们说这条叫黄花松沟子的松花江支流是土门江,这与穆碑上的‘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是不相符的。黄花松沟子虽然发源于长白山北麓偏东地方,但流向却是向北流入松花江。若以该支流为土门江,那当年穆克登立碑时就该说‘西为鸭绿,北为土门’了。”
周:“哼,他们使的是偷梁换柱之伎俩。这段当年负责与中国勘界的朝鲜德源府使李重夏的话,也可作为左证。”他指着朝鲜的《地理小识》上的一段话说:“他承认以图们为界,豆满为图们之转音。”
吴:“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答复他们:土门一江,无论称为图们,或称为豆满,译音虽变,而其源流、方向、位置见诸中外载籍者,终不得而变。中、韩分界之土门江,与他们‘节略’上所指之土门,不可丝毫牵混。”
周:“我们回他们这份批驳他们‘节略’的‘节略’,叫他们再也不能信口开河地胡说!”
画外音:吴禄贞、周维桢代外务部所拟驳复日本之节略,长逾万言,以详实的材料、确凿的证据,对日人所持争界谬说与伪证,逐条批驳,使之全被推翻。此“节约”发出后,日本政府再也无法坚持所谓“间岛”不是中国的领土之说了。
12、日使馆。
日公使伊集院正在他的办公室看吴、周二人起草的外交“节略”。他的画外音:“他们这份‘节略’实在厉害,看来坚持‘间岛’为韩领土之说法已不行了,得另想对策!”
一助手入:“公使阁下,清国外交部参议求见。”
伊集院在客厅会见我外务部参议曹汝霖。
伊集院:“延吉一事,我实为贵国尽力,屡向政府解说,使将领土权让出。嗣又力劝政府,将设立警察署一节撤去。昨得回训,亦准照办。至于裁判韩民一层,日本政府万难允照中国政府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