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偶然之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胜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27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

  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对一百年前发生的事熟悉的人不多,知道的人不少,很多人甚至错误地认为辛亥革命是偶然事件,革命的成功只是武汉新军“擦枪走火”的结果,很少有人从“历史的必然”方面探求原因。其实,从表面上看、从大众层面上看每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的,但深究起来却又是必然的;正是先有这一个又一个的偶然,才能逐渐构筑成历史的必然,最后汇聚成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慢慢苏醒,许多有识之士在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失败;再抗争、再失败的屈辱、妥协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到曾李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梁的“维新变法”,从“动刀动枪”到“师夷制夷”再到“公车上书”,最后都归于沉寂。

  整个中华帝国表面上看似乎风平浪静,其实私底下却暗流汹涌,但亦正是这一希望与失望不断碰撞交织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其所孕育的空气和土壤,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这些有识之士才能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诸多干扰,成功引入西学,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庭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终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才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虽然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沿袭中国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有意无意间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并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革命党人不断在各地发难。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占了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人占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甚至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政府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又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这无疑对一触即发的国内局势火上浇油,立即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随即爆发。

  辛亥武昌起义战火点燃的当天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为了阻止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第一时间自发将同班、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一起组织起来,破坏了保定附近的浏河铁桥,使清军无法立即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当他们得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讨伐清军后,便满腔热情地日夜兼程赶赴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请求参加战斗。此时,姚雨平正为部队缺乏军事人才而着急,何贯中李济深等军校专才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何贯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为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李济深被任命为作战参谋,直接参与全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工作。

  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奉孙中山令,沿津浦铁路不断向北推进。在北伐过程中,何贯中李济深他们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除积极协助姚雨平整编军队,认真制定作战计划外,他们还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斗;为了使作战计划更加详细与周到,常常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选择行军路线。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在固镇、宿州、徐州三大战役中所向披靡,大败清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军,最后终于迫使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

  至此,随着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哗啦啦如大厦倾,自己革了自己的老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27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亦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