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王宪章将军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文史天地 作者:潘正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的王宪章将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辛亥革命史,不能不涉及王宪章将军。他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副社长,武昌起义副总指挥。他对民主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创下了不朽的业绩,并为民主革命而光荣牺牲。

    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一些颇有影响的史学著作,如《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稿》、《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等,对王宪章将军的事迹记载,或语焉不详,记载简略或对其籍贯、生平、家庭等情况张冠李戴,差误甚多。

    值此辛亥革命九十四周年之际,笔者怀着对王宪章将军的敬仰之情,拟对其生平事迹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出身农家,自幼勤学,立志报国    王宪章将军,原名王应贤,苗族,生于1888年,清末贵州省兴义府普坪人(今安龙县普坪镇)。

    王宪章的祖辈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黄平县王家牌迁移到兴义府普坪居住,务农为业,以讨耕(即租佃他人土地耕种)为生,开始家境比较贫寒。由于勤奋耕耘,勤俭持家,到了王宪章之父王发荣这一辈,家境已是小康,适值清咸丰、同治年间,战乱频繁,小民难于安居乐业,时有乱兵骚扰村寨。王发荣会武艺,孔武有力,处世公正,颇有号召力,遂组织起附近乡民保村守寨,深受乡民拥戴,成为一方之重。

    1888年,王发荣的夫人产下了一个儿子,按照字辈取名应贤。这个最小的儿子,本应排行第八。但在此之前,王发荣又收养了一个姓蒙和一个姓王的义子,因此,应贤就排行第十。所以,许多年以后,附近乡民还习惯称他为王老十或王十爷。应贤五岁时发蒙,人义学读书,先生将其改名为宪章。

    王宪章在学堂读书的同时,受家庭尚武风气的影响,兼习武艺。到1904年,他l6岁时,已长成一个文武兼备的英武少年。这年,渤南新化人李祖章到兴义府任知府。李祖章具有变法维新思想,到任之后,在兴义府城内开办一所新建中学堂,聘请同乡李润阉为校长;经李润阉引荐,又延揽得几位有新学知识的先生执教。该中学堂在兴义府所属各州县招考,选拔优秀儿童人堂学习。王宪章进城应试,以优等成绩人选。

    王宪章在兴义府新建中学堂受到良好教育,学习十分勤奋,各科成绩优秀。该学堂购置了一批时新书报供师生阅览,内容多为介绍西方科学文化,抨击封建专制政体,提倡变法图强。王宪章被这些新思想、新知识深深吸引,沉浸在书刊中,课余时间多在阅览室中阅读钻研,眼界为之开阔,从而萌生了反清爱国的思想,萌发了以身许国的大志。投笔从戎,投身革命。

    王宪章17岁那年(1905年),兴义府中学堂保送他到贵州省城贵阳师范学堂学习,希望他学成回来在中学堂任教,为家乡培养人才。王宪章却认定唯有从军,振军经武,方能救国。因此他到贵阳不久,便投身军营当兵。然而,旧军营中死气沉沉的暮气和处处腐败的现象,与王宪章的进步思想格格不入。一天,王宪章因偷看革命书报被长官察觉,引起争执,宪章被责罚,愤愤而离开军营,改进警察学堂。

    此时,贵州各族群众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民主革命思想普遍传播。宪章于此时结识了张  、平刚等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并秘密加入了他们发起组织的反清革命团体“科学会”,且成为其中的骨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