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记辛亥老人朱峙三先生

辛亥革命网 2011-04-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路武 杨玉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名震荆楚的朱峙三先生,原名鼎元,又名继昌,字峙三(亦名峙山),武昌首义成功后,相继任武昌军政府内务部书记官、革命机关报——《中
 

  名震荆楚的朱峙三先生(1886-1967年),原名鼎元,又名继昌,字峙三(亦名峙山),1886年出身在鄂州城关一个世医之家,自幼聪慧,热爱国家,关心时事。峙三先生一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18岁(1904年)中秀才,20岁(1906年)从武昌师范学堂毕业后,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投身革命的抱负,考入当时名声鹊起的两湖总师范学堂仁斋深造。峙三先生虽然体质单薄,但革命热情高涨,在这里,他阅读了《民报》、《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革命书刊,加深了对腐败、丧权辱国的满清王朝愤恨感;他与思想激进、才华横溢的同乡刘菊坡、张祝南结为知己,经常在一起讨论时政、激扬文字,吟诗作赋表达自己的志向,并和同兴学社中的董必武等同志共事革命工作。1907年他兼任《汉口中西报》记者、主笔,在报刊上发表一系列革故鼎新、激浊扬清、影射时政的时评和论说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犀利,文笔优美。1906年至1911年秋,峙三先生一面奋笔撰文,一面广泛接触校内外进步青年和进步报刊,将清廷严格查禁的《湖北学生界》、《汉声》和从日本寄回的《猛回头》、《革命军》、《民报》、《天讨》等革命书刊,在同学中分发、转播,燃烧起莘莘学子的爱国热情,不少同学后来成为辛亥首义成功的中坚力量,其功不可没。

  作为一代报人,峙三先生一直冒着被开除学籍、索赔膳费,追查、缉拿甚至杀头的危险,奋发写作论说、小说、诗词,笔耕不缀。其笔名有“素秋”、“愚谷”、“石谷子”、“玉衡”、“素行子”、“鹄谷子”、“朱景熙”、“半湖居士”等,一首《满江红·金陵怀古》写得壮怀激烈。峙三先生的革命热情和倚马之才,深得革命人士的敬重和赞扬。1911年在有董必武、张祝南、张振武等参加的同兴学社聚会上,共进会的革命同志蔡以贞(革命党决策人蔡济民之弟)说“我们将来的宣传之责还少得了你吗?”

  武昌首义成功后,经都督府会议提名、鄂军黎元洪都督允准,峙三先生相继任武昌军政府内务部书记官、革命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编辑,以“臣骨宁无志不移”的革命气概撰写文章,他特别注重新闻的真实,反对肆意捏造新闻。辛亥年九月初一日,他在《汉口中西报》上刊登《黎都督小史》,真实自然,从小处着眼,亦具赞助革命之力。

  司治黄安除弊利民

  1912年2月11日,峙三先生被军政府内务部札委为黄安(今红安)县副知事级待遇的书记官,负管理全县司法之责,给军政府派任黄安县的首任革命知事傅启楷(亦毕业于两湖总师范学堂仁斋)添了位力行新政的好搭档。他们首先解决前清该县征粮无存根的积弊,同年3月19日设计了黄安县征收粮券,成为当时该县划时代的大新闻。粮券版式为“粮券”、“备查”、“存根”三联,并印有“不准额外讹索,违者重办”字样,此件文物已经被湖北省博物馆珍藏。

  其时,为了整顿吏治,董必武、张国恩在省城黄安同乡会曾与知事傅启楷商议“必须铲除县中好讼恶棍经常无端生事,勾结衙门败人家产的多年沿袭顽症”问题。为落实此事,他与傅知事在出勘案件、坐堂审问等环节上分工合作。一旦案情取证完毕,他采取“一堂即结”的受理方式,既为原、被告省时省钱,亦使衙役和讼棍无隙可乘、无愚可欺。最典型的案例是审判“王学堂一夫两妻案”,依律判决“一子两祧,律有明条;一夫两妻古今亦无此先例”,做到“今为民国,不可使黄安有冤民”。傅朱联手实施一系列革命新政,虽遇顽固势力的抵制,仍一往无前。黄安民众对此评价甚高,云“自兄去敝邑,佐治之员通达文雅如兄者,十不获一,……回忆清风,不胜惆怅。兄学识夙优,名望孚众”,“兄与傅君才长力厚,夙负经纶,亦为敝邑同人所钦佩。”

  经诗一家著作等身

  峙三先生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商衍鎏先生在其74岁高龄寄来寿联“介寿百年,正大跃进;长江万里,力争上游”。文史专家饶校文老先生赞曰“人皆称其才文美,而不知其学之笃”。解放后,峙三先生已是60多岁的高龄,仍老骥伏枥,先后任湖北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之职。他惜时如金,寒暑不缀,着力于文史编著工作,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先后编著了《历变记》、《生存者言》、《太平天国与湖北》、《太平天国与鄂城》、《清代科举制度》、《晚清见闻录》、《辛亥武昌起义前后记》等数百万字的著作。五十年代中期,老人又着手整理自己毕生的诗文著作,经自书、装帧成帙的诗集有《覆瓿集》、《壮学集》、《金湖集》、《福州集》、《晴川集》、《鄂州集》、《施州寄庐偶忆集》、《晚学集》、《峙三诗馀》等,涵古今体诗20卷(3700余首),词四卷(长令、中令、小令400余阕);文集有《峙山论文》、《峙山杂文》、《寒溪避暑记》、《春柳斋笔记》、《峙山师友感旧录》、《峙山论画》、《峙山论书》、《峙山论琴》、《峙山诗话》、《峙山联语》,总文集40卷。

  此外,《峙山山人六十八年日记》104卷,洋洋数百万字,工程浩大,可谓煌煌巨著,更是让文史界瞩目。它的史料价值在于比较具体地叙述了历次重大事件在民间的反映,保存了普通老百姓当年的私下议论,这是一般官方文献和显赫人物回忆录所难以见到的。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给以高度评价“我对作者的真率感到由衷的敬佩……看看那一代青年走过的道路是多么崎岖坎坷,经历的生活是多么惨淡艰难,这样才可以了然他们何以那样欢欣鼓舞地迎接全国的解放,何以历经磨难挫折而仍然那样热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