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话黄冈
辛亥革命网 2011-04-20 00:00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陈永坚 查看:
2011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当此时,有一个叫做“黄冈”的地方,再一次在神州大地上被叫响。因为在先于辛亥武昌起义四年的1907年5月(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年),正是在地处“省尾国角”的潮州饶平县这个叫做“黄冈”的边陲小城镇,发生了举世闻名的丁未潮州黄冈起义。
呵,记住黄冈,记住发生在黄冈的辛亥革命前的这一段序曲吧;颂扬黄冈,颂扬丁未潮州黄冈起义这一页光辉的历史吧。丁未潮州黄冈起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十次起义中第一次最为壮烈的战斗。据统计,丁未黄冈一役,阵亡、被捕后殉难和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一共为337人。更为重要的是,丁未潮州黄冈起义,虽然在清朝统治者的疯狂镇压下以及由于其它种种原因,最后失败了,但它却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四年后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高度评价说:“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澄入军舰之美果。”
那么,丁未起义发生在黄冈,这是偶然的历史事件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首先,“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民不聊生”是1907年其时中国的真实写照。面对那样的时局,人心思变,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自然就会“响应者云集”,此可谓之为“天时”;其次,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一大批仁人志士,早已聚集在孙中山的周围。尤其是一致选举孙中山为总理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更标志着以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体为目的的革命力量,已经实现大整合,此可谓之为“人和”;再其次,以孙中山为领袖的革命党人,早就对选择暴力革命之路坚信不疑,并在总结国内不断出现的起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意识到应把组织武装起义的地点,选择在广东、广西等省份,认为“这些省份地处边陲,群众基础好,易于发动;地域宽广,便于迂回作战;尤其有利于从国外输送武器和人员”,等等。由此观之,地处粤东一隅的边陲小镇“黄冈”,又可谓之得尽了“地利”。正由于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最基本的要件,再加上其它一些内外综合因素的推力,故而,一百多年前的黄冈终于打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这也就既在“情理之内”,又在“意料之中”了。
历史是公正的,作为辛亥革命前奏曲的丁未潮州黄冈起义,已经载入了光辉灿烂的中华革命史册。让我们在百年回望辛亥革命之际,牢牢地记住黄冈,尽情地颂扬丁未起义,并再一次对在黄冈一役中英勇献身的英烈们,真诚地表示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