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2)
辛亥革命网 2010-11-01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金冲及 查看: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地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这使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他因祖国的悲惨境遇而痛苦,但又充满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他下决心投身革命后,在1894年末创立了兴中会,第二年立刻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孙中山却毫不气馁,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同许多留日学生一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积极鼓吹革命思想,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各地的革命活动,不管是不是受同盟会的直接领导,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这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率先喊出来的。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中国积弱,非一日矣。”“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衣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他悲愤地呼唤:“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名称中的“兴中”两字,也表明了这个意思。虽然孙中山这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却是没有疑问的。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一件有着破天荒意义的大事。民主共和,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千年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被称为“天子”,仿佛代表着天意来实现人间的统治。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是断然违反不得的。“君为臣纲”之类的说教,经过几千年灌输和熏陶,仿佛已成为天经地义,连产生一点怀疑的念头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要从如此沉重的传统束缚下摆脱出来,提出以另一种政治制度来代替君主制度,其难可想而知。远的不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戊戌维新运动,希望靠光绪这个“好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中国同盟会的宗旨中明确规定要“创立民国”,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而且从此逐步深入人心。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写道:“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当时确实产生了石破天惊的震撼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是向西方学习的。但那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之间的急剧分化、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引起孙中山的极大关注。他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孙中山在潜心学习西方的同时,已敏锐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这在一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
在近代,中国人面对的问题成千上万,许多人常不知该从何下手。孙中山从千头万绪的现象中,提纲挈领地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三个目标,并且坚决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这就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奔集到孙中山高举的旗帜下来,原因就在这里。尽管孙中山并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毕竟激励着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地向前奋斗。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这个评价是深刻的,完全符合实际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说,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件大事。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昙花一现,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历史的发展毕竟无法倒转回去了。
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