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早年政党政治思想(2)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卢亚东 查看:
早年主张实行两党制
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通常有两种政党制度,即两党制与多党制。这两种制度各有利弊,而孙中山所主张的显然是两党制。他在1912年8月发表的《国民党组党宣言》里曾讲到:“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党对峙,不宜小群分立。”“吾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相与合并为一……以蕲渐达于为共和立宪国之政治中心势力,且以蕲符于政党原则成为大群,藉以引起一国二大政党对峙之观念,其见诸实行。”对于两党制的运作情况,他也不惮烦地详细解释说:“党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发达。两党互相进退,得国民赞成多数者为在位党,起而掌握政治之权。国民赞成少数者为在野党,居于监督之地位,研究政治之适当与否。凡一党秉政,不能事事皆臻完善,必有在野党从旁观察以监督其举动,可以随时指明。国民见在位党之政策不利于国家,必思有以改弦更张,因而赞成在野党之政策者必居多数。在野党得多数国民之信仰,即可起而代握政权,变为在位党。……世界状态,变迁无常,不能以一种政策永久不变;必须两党在位在野互相替代,国家之政治方能日有进步。”孙中山所以主张两党制的原因,是受了英美两国政党政治的影响,他认为英美两国是“世界最完全政党之国”,他希望国民、共和两党能以英美两先进国的政党为模范。
在两党制下,党与党之关系应该怎样?孙中山说:“中国人多不明白党字之真义……以为一入政党,必须袒护本党,攻击异党不顾国家大局,徒争一党之势力。不知党与党之关系,非仇雠,是对党人之入党,当视自己心志如何?今日赞成第一党之政策,即可入第一党,明日赞成第二党之政策,即可入第二党,均属正当之事。”
有关党纲、党争与党德的见解
孙中山认为,一个政党如欲本身健全而能在政争时获得胜利,并受人民的尊重和拥护,必须注意党纲和党德的建立。
所谓党纲,亦称政纲,即政党所标树的主义与实行的方法。孙中山指出,无论何党均以研究政策及实行政纲为其目的,认为国民党能得人民的拥护,在民初国会的选举中获胜,主要是有受人民欢迎的政纲。政纲要体现社会中的公义公理,也要合乎国民的共同意愿。孙中山进一步说:“但看今日之选举……本党似得胜利。可知办事不在乎手段与运动之多寡,而贵乎光明正大之主义公理。”
实行政党政治,便应容许党争。孙中山为“党争”二字拟定如下的界说:“谋以国家进步,国民幸福而生之主张,是为党见;固此而生之竞争,定谓党争。”党争应具有两个条件:一为“高尚之理由”,二为“正当之方法,否则便不能称为党争”。一般人认为党争是相互倾轧,不赞成党争,实在是误以私争为党争。
怎样才称为高尚的理由呢?孙中山的意思显然是,为增进国家利益与国民幸福而争的主张,才可视为高尚。他指出:政党竞争,各国皆然,惟当以国家为前提,不当以党派相倾轧。他希望各党互相间能“互相磨砺,交换意见”。他认为政党政治不是只顾一贯的对抗,而更需要调和,而调和的基础在于各党派均以国家利益为前提。他甚至认为在议会表决议案时,各党党员可依其良心的主张投票,不必一定要坚持本党的意见或立场。他说:“若党中先有意见,提一议案,先联属党员,私自运动。本党提出议案,虽知无益,亦必通过;他党提出议案,虽知有益,亦必反对,则此种政党,纯乎私见,必与国家无益。”这样性质的党争,就不合乎高尚的理由了。至于正当方法,他曾主张国民党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党。他说:“至于对于他党,除商榷政见而外,一切意气之争,匪持非所必要,且足以损政党荣誉。”
这种公正的精神,也表现在实际政党政治的运作上,作为政府,不得滥用权力,而只能尽其应尽的责任。在野党对政府只可实行监督,而不能滥施攻击。政府施政如有错误,在野党可以批评而使其改正。民国初年,当国民党取得优势后,孙中山就组织国民党内阁一事发表了以下的意见,他说:“本党既占优胜地位,须知本党所负之责任,亦必加重也。”“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本党将来担任政治事业,实行本党之党纲,其他之在野党,则处于监督地位。假使本党实施之党纲,不为人民所信任,则地位必至更迭,而本党在野,亦当尽监督之责任。”
关于党德,孙中山解释说:“党争有一定之常轨,苟能严守文明,不为无规则之争,便是党德。”国民党在历次国会议员选举中,得占多数,其中一个原因,孙中山认为是因为他的党有党德,能以公平的手段,与他党竞逐。他说:“既有党不能无争。但党争须在政见上争,不可在意见上争。争而出于正当,可以富民利国;争而出于不正当,则遗祸无穷。……如但求本党之胜利,不惜用卑劣行为,不正当手段,谗害异党,以弱本党之敌,此种政党,绝无党德,无党德之政党,声誉必堕地以尽。”
除此之外,党德也可作广义的解释,应包括党员的道德能力与团结精神。此二者也是使政党发达壮大的要素。孙中山说:“政党之发展,不在争一时势力之强弱,以为进退,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以定结果之胜负。使政党之声势虽大,而党员之智能道德低下,内容腐败,则安知不由盛而衰?若能养蓄政党应有之智能道德,即使势力薄弱,亦有发达之一日。”他还说:“吾国民党现在国内能占优势,固全恃乎群策群力。”群策群力就是党的团结精神的表现。政党的成败强弱,系于党纲党德,其理至为明显。
从孙中山先生早年的政党政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提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先进的思想。但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忽视了近代中国是一个被多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分裂剥削政策的国家的事实,他的政党政治思想终于没有实现。研究他的政党思想及其演变,很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