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3-07-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
——论二次革命的性质、意义、作用与地位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阴谋复辟的一场战争,又称为“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其目的是保卫辛亥革命成果,其性质属于正义的革命战争;其意义是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共和;其作用与地位是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势力,彰显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捍卫民主共和的决心和毅力,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为后来的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提供了经验。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意在抛砖引玉,进一步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一.二次革命的目的、起因和导火线及结果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为避免南北战争,经南北和议,在袁世凯承诺实行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但袁世凯任民国总统后,背信弃义,阴谋复辟,镇压革命党人,公开杀害革命功臣,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为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向外国借款扩充军队,准备发动内战,还公然下令免除革命党人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的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职务。情势危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毅然发动二次革命,其目的是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江西、江苏、安徽、湖南、上海、广东、福建和重庆相继宣布独立,举兵讨袁。其起因是依照“临时约法”,革命党人在国会选举获胜,预备成立由宋教仁任总理的责任内阁。但利欲熏心、嗜权如命的袁世凯唯恐失去独裁的地位和权力,加紧进行复辟称帝的一系列阴谋活动。其心腹赵秉钧、洪述祖密令上海应桂馨收买兵痞武士英,在上海火车站开枪刺杀了宋教仁。真相大白,引起公愤。于是,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便发生了,江西首先宣布独立,举兵讨袁,江苏、安徽等省紧跟其后,讨袁军不畏强权,英勇奋战,但因仓促上阵,孤立无援,很快就失败了。
二.二次革命的性质、意义、作用与地位
综而论之,一切反动势力的本质都是为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与人民为敌,反对革命,反对进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更是如此,他们利欲熏心、嗜权如命,凭借权力和军队,冒天下之大不韪,肆无忌惮地进行复辟称帝的一系列阴谋活动。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曾说;“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史学界有人说,当时宋案真相大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不该举兵讨袁。实是荒唐,殊不知,面对强权的袁世凯,诉诸法律制裁,无异于与虎谋皮。因此,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是必要的、正当的。二次革命的目的是保卫辛亥革命成果,其性质理所当然属于正义的革命战争;其意义是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共和;其作用与地位是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势力,彰显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捍卫民主共和的决心和毅力,这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虽败犹荣,为后来的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提供了经验,就是革命力量必须联合行动,以革命的暴力抗击反革命的暴力。
三.进一步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黑暗腐败的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开启了历史新纪元,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举世赞颂。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齐名,是全球公认的世界三大最著名的革命运动之一,誉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造因于民众期望已久的社会变革,是当时中国多种变革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大背景中,社会精英和广大民众共同造就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运动。国人认为,辛亥革命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是从1895年广州起义以来到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的历次革命斗争,包括十多次反清起义和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革命斗争,以及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在国人心目之中,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百年锐于千载”,这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所说。的确,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变化巨大,是史无前例的。如今,中华民族巍然崛立在世界东方,引世人瞩目。百年沧桑,岁月峥嵘。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自豪。我们应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历史的高地,对那场中华儿女奋勇抗争、浸透着烈士鲜血的革命,进行重温、缅怀、仰望、思索,挖掘一个民族的永恒记忆,庄严地咏唱动人心魄的史诗,进一步弘扬辛亥革命的奋进图强精神。我们还应以敬仰的目光审视历史的来路,更加清醒地看清光明的前路,确认我们在精神上的起点和方向,让辛亥革命先烈志士们以鲜血和生命追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注:刘平贵,安徽巢湖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辛亥革命后裔,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副会长,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