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武百年祭:纪念蒋翊武先生就义100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13-09-10 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政协澧县委员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9月9日,是武昌首义总指挥蒋翊武先生在广西桂林就义100周年纪念日。翊武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没在百年岁月的风霜中

  今年9月9日,是武昌首义总指挥蒋翊武先生在广西桂林就义100周年纪念日。

     蒋翊武,名保勷,1884年12月21日出生在湖南澧州城(今澧县澧阳镇)一个平民家庭。年少师从周宣三、蒋作霖等维新派知名人士,1902年入澧州官立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学习,翌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他思想敏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担当,特别是阅读王船山等人有关著作后,受到强烈震撼,反清思想由此萌生,立志普兴“吊民伐罪之师”,保种保国。1904年,蒋翊武加入革命团体华兴会,参与黄兴、宋教仁策划的长沙起义,事泄被学校开除,从此成为职业革命活动家,与刘复基等革命志士奔走于沅湘一带,联络会党,组织机关于常德祗园寺,以图再举。

     1906年,蒋翊武在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协助杨卓霖组织竞业学会,创办《竞业旬报》,用白话文宣传革命,并由刘复基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秋,他与刘复基等一道去武汉,协助詹大悲办《商务报》,并以此为依托开展革命活动。此时的武汉,革命活动异常活跃,不少革命者潜伏在新军中,许多官兵接受革命思想。为策动新军,蒋翊武决意从军,经人介绍进入黎元洪所部新军第四十一标第三营左队,同时加入革命团体群治学社。不久,群治学社受挫,于1910年9月改组为振武学社,由蒋翊武代理主持。1911年1月,振武学社改名“文学社”,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活动。3月,蒋翊武被推举为社长,刘复基为参谋部长。文学社实为革命武装团体,其目的就是谋划武装起义,推翻满清政府。9月14日,文学社成功联合另一革命团体共进会,建立统一的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翊武先生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的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在蒋翊武等革命志士的组织、策划和领导下,武昌首义一触即发。

     1911年10月9日凌晨,蒋翊武由岳州驻防赶回武昌,立即与刘复基等人在小朝街机关部,召集各标营代表商议起义事宜。临近中午,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参谋总部带人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机关遭到俄租界巡捕破坏,起义名单、旗帜、文告等秘密全部落入俄巡捕之手。蒋翊武审时度势,果断以起义总司令的身份,下达提前起义命令。不料当晚小朝街总指挥部也遭到破坏,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3人被捕,惨遭敌人杀害。蒋翊武得以机智脱险,旋即走匿山后马家巷蔡大辅寓所,在10日天亮时派人到各标营传令,改在10日夜间,依照9日原令的程序起义。午前9时半,蒋翊武以总司令身份连续下达5道命令。就在起义总指挥部遭到破坏10余小时后,工程营营代表熊秉坤带领工程营的士兵打响了首义的第一枪。与此同时,各路起义勇士纷纷响应,奋勇当先,力挫敌锋,迅速占领敌署,清吏望风而逃,武昌起义一举成功。

     武昌首义成功后,湖北成立军政府,蒋翊武出任都督府军事顾问。在他的力主下,革命军得到较快扩充,为巩固首义成果奠定了基础。之后,蒋翊武又积极推动各省反正,由此引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10月28日,蒋翊武出任黄兴的经理部长兼顾问,协同指挥阳夏战争,黄公极赞蒋翊武之能,谓为谋勇兼备。11月27日,汉阳失守,武昌危在旦夕,黄兴引咎辞职,黎元洪准备放弃武昌,而蒋翊武与张振武等一道坚持“与武昌首义名城共存亡”,并在众人的推举下受命于危难之中,以监军继任战时总司令。就职之后,翊武先生立即选拔干部、健全体制、调整兵力、划定防御区域,命张廷辅、杨载雄等沿江布防,派董必武等组织后勤供给,率兵重创清兵。他还亲自深入士兵和民众之中进行宣传鼓动,使军心重振,民众踊跃参军。同时,他注重分化瓦解清军,促使清军纷纷倒戈投诚,使武昌城得以转危为安。

     1912年初,蒋翊武参与组织民宪公会和鄂军毕血会,创《民心报》,拥孙(中山)黄(兴)而斥袁(世凯)黎(元洪),并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不久遭黎元洪、孙武等人排挤,被迫前往北京,袁世凯以高官厚禄笼络,均被蒋翊武拒绝。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蒋翊武被推举为总部参议及汉口交通部长,兼管湖北、湖南、陕西三省党务,与宋教仁一起创办民国江汉大学。

     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蒋翊武闻讯后义愤填膺,奋起讨袁,首倡“二次革命”,出任中华民国鄂豫招抚使,联络东南各省共起讨袁,募兵几达5师。因湘督谭延闿牵制,取消独立,导致蒋翊武出师不利,终遭袁贼通缉。后奔赴广西以图再举义旗,行至广西全州兴安县唐家冲,不幸被驻军统领秦步衢所部逮捕,解至桂林。袁世凯循黎元洪之请,电令广西都督陆荣廷将其“就地处决”。

     蒋翊武被捕入狱后,与敌贼进行了坚决斗争。他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狱卒宣传革命。特别是面对死刑的判决,他泰然自若,神情依旧,只是不忘告诫诸将士:“不灭袁氏,必误民国”。临刑前,他慷慨悲歌,留下4首绝命诗,真切深情地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对民主共和无怨无悔的追求,对民族前途无限的担忧和对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热切期盼。其中一首诗云:“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是谁支得江山住?只有余哀逐水流。”

     1913年9月9日下午4时,广西桂林丽泽门外秋日昏黄,蒋翊武从容端坐于刑场,向前来送行或围观的群众作最后一次讲演,尽情宣传革命大义。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行刑士兵凝神静听,竟迟迟不肯开枪。行刑官见状惊惧,尤恐生变,罪恶的枪弹射向蒋翊武的后背,一代英杰带着民族、民生、民权的美好理想,以身殉国,年仅29岁。

     翊武先生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29个春秋岁月里建立不朽功勋,与他特有的精神特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

     他敢于担当,临危不惧。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在革命最需要的地方,他总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勇猛果断。担任“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时,“独支危局,矢志死守”,带领战友们布阵设防,守危城,却强敌,确保了武昌首义的胜利成果,确保了共和政体的顺利诞生。

     他机智有谋,顺时而动。来武汉开展革命活动后,他将群治学社改名为振武学社,后又将振武学社改建为文学社,为的是避开清廷耳目,保证正常开展革命活动。在他的灵活运作下,文学社最终力量壮大,担当起了革命所需的各项任务,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他高风亮节,不图虚名。1912年他荣归故里,地方各界拟在隆重欢迎之时,将州城的多安桥更名为翊武桥,其东门改为翊武门,正街改称翊武街。婉言谢绝后,他强调“革命事业远未完成,民国前途多艰,瞻望前景,实所堪忧,尚有赖同胞振作精神,继续奋进”。

     他情深义重,行侠仗义。1912年8月,革命志士张振武、方维被杀害,他义愤填膺,亲自到袁世凯的总统府诘责,表示抗议。对袁以每月800银元高薪聘为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一级文虎勋章等,都“一如当初,固辞不受”。

     翊武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没在百年岁月的风霜中。但他慷慨赴义、浩气凛然、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在一百年后依然震撼着世人灵魂。他的英名、他的业绩、他的精神、他的理想、他的奋斗,将永远植根在世人的记忆里,成为当今国人不惜生命、追求梦想的精神丰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