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田桐的《出红水江》
辛亥革命网 2013-09-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孟庆余 田伯炎 查看:
田桐先生在《革命闲话·海防之狱》中写道:“丁未之冬月”,“余有《出红水江》诗二绝”。笔者现将这两首诗恭录如下:
《出红水江》
田桐
其一
五岭南来是越裳,汉家都护早龙骧。
奈何一战功成时,忽报求和割地忙。
其二
红水江头草木青,炎方冬来有雷霆。
囚舲此去滄溟阔,不见樊笼见列星。
※
1907年初,日本政府与满清政府相互勾结,将孙中山先生驱逐出日本。中山先生经香港转抵越南河内,在那里组建了“中国同盟会越南分会”,同时成立了一个起义指挥部,策划在广东省的钦州、廉州、潮州、惠州以及广西的镇南关(即今之友谊关)一带同时发动武装起义。当时除了人员以外,还急需大批资金购买枪支弹药。中山先生便写信给在香港《中国日报》的田桐,希望田能筹集到起义所需的大批经费。中山先生在信中还特别强调,“两广一带,百姓早有揭竿而起想法,只是火未点燃而已。”
田桐对中山先生忠诚不渝,接到信的当天下午就和冯自由(时任《中国日报》主编)、谭人凤、何克夫、柳聘农、谭剑英等人认真密商。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自行印制“中华民国革命军债券”,带到越南寻求银行家代募兑现。
很快,债券印成了。田桐、柳聘农、谭剑英、何克夫、陈树人五人便提着装有债券的箱子,登船前往越南河内。
未料消息败露,清廷得到革命党赴越筹款的情报,立即知照法国当局,请将革命党人拘捕并引渡中国。法国政府于是将刚登岸的田桐等人扣押,投入了监牢。
初尝铁窗滋味的田桐,“年少心躁,不耐囚居”(见《革命闲话·海防之狱》),日子难熬。不过,他很快想起,几年前,章大炎和邹容因苏报案一起入狱,结果邹容死在牢房,而年长的章太炎却平安走出牢门。可见坐牢也有“学问”,首先要修心养性,要学会“忍”,只要不判死刑,总有出狱之日,老子照样干革命!
于是,田桐不再“心躁”发怒了。他把带在身上的片纸只字都拿出來,一字一句的细细诵读、默念,疲劳时则闭目养神。还不时地与被监禁在“左邻右舍”的何克夫和柳聘农“敲壁相示,以作乐也”(同前)。这样,日子就比较容易地打发了。终于,在中山先生的营救下,“弥月后,法人令余五人出境,当捉影,不许复来,是时为丁未之冬月也”(同前)。于是田桐等人被法国当局押送出境。
田桐登上轮船,离开海防。途经红河,站在甲板上,不由得想起了光绪十一(1885)年的中法之战。当年三月,年近七十的老英雄、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将军率部抗击法国侵略者,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敌军,重创法军前敌统帅尼格里。而刘永福部“黑旗军”也在越南义军的配合之下,于临洮大败法军。谅山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其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
而吃了败仗的法国官兵则逃到海防,等待船只南撤西贡。
但清政府却派英国人金登干为代表,在巴黎与法国秘密议和。四月,中法双方订立了《停战条件》。六月,清政府又授意李鸿章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致使法国将越南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并且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消息传到越南,垂头丧气的法军官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世界颠倒了、竟有“战胜国向战败国求和”的咄咄怪事?
信不信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于是,这些残兵败将又神气活现地上岸,占据了海防。
假若不是因为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怎么会发生这种旷古未闻的丧权辱国之事呢?田桐想起这些,于是便写下了上面的七绝二首。
今天,当我们读着田桐先生的诗,回想起这一段令人屈辱的历史,再看看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强大的国防力量,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啊!
2013年9月 上海